精文萃义 70


伊恩·莫里斯 | 中信出版社 | ISBN


Roberta Ness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

第15页:关键问题在于,认知框架并不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它们是逻辑和情感的混合体。认知框架能同时影响理性和感性,因而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反应。然而,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对打破认识框架或范式的通常反应都是拒绝。

第19页:常规的科学实验都根植于必要的假设和预期。但是伟大的进步往往需要颠覆那些搭建了科学世界稳定基石的经典理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这一点有很深的感悟:"在引起问题的认知框架内思考,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第44页:认知框架会引导你去看、听、闻,触和尝。你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你的认知框架认为重要的东西。那么,可以想象这将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会错过你的认知框架以外的一些细节。你的认知框架决定你观察什么,而观察到的东西又会使你进一步确信你的认知框架是正确的。这是多么自圆其说的预言啊!如果这样的话,你如何能看到那些会导致新认知框架的细节呢?只看到自己预期的事物,这会有多危险呢?

第49页:真正的观察需要改变视觉倾向和突破认知框架,它几乎总是需要我们更加留心一些反常的事情。

第61页:认知偏见被定义为系统性的心理错误,它会导致你对包括数字、社会接触和记忆在内的各种情境作出错误的评估。

第62页:情境偏见(contextual bias)产生于环境比较的认知框架中。

第62页:情境偏见中与社会紧密相关的是倾向或者渴望去成为你的朋友和邻居们那样的人。

第64页:人们很难抛开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可能来自你身边某人的做法(情境偏见),或是源于你看到的第一个标价(锚定效应),当然你也有可能就是不愿意改变印象。这类偏见称为固着偏误(perseverance bias)。

第65页:预期偏差(expectation bias)是指特定环境下你习惯看到的景象对你决策的影响。你的认知框架就是你的预期,当然是纯粹的期望。当认知框架引导你以一种使你误入歧途的方式过滤输入的信息时,预期偏差就发生了。

第66页:你的现实感是围绕着记忆构建的。事后人人都是诸葛亮。后视偏见就是一种信念,指的是相信自己家的记忆比实际情况更准确。

第67页:人们总是会对那些与最近发生的时间和期望相一致的记忆赋予过度信任。你将想法建立在情境中,所以身边人容易影响你(情境偏见)、第一眼看到的标价容易影响你(锚定效应)、第一影响(固着偏误)或对现实的假设(预期偏差)也很容易影响你的思维。你基于获得的信息作出推论,但这些推论并不总是理性的。就像认知框架会限制你的思维一样,认知偏见会误导你的决定。你自认为已经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理性决策,其实很容易被看似安全、熟悉的认知框架妨碍。即使我们没有任何保守倾向,认知偏见也会使我们的决策远离独创和新颖。

第86页:当面对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新范式时,科学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它。

第92页:你不得不做一些你并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你就很难有创造力。

第110页:普利策奖得主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说过,隐喻和类比是人类认知的核心。隐喻定义了我们处理记忆的"块",而类比帮助决定什么可以放在一"块"。

第136页:让你的思维跳出认知框架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你把一个完全离谱的想法当作合理选项来加以考虑。

第138页:你常常把一个人的行为归因于基本的人格特质,而不是情境,特别是当你不了解这个人时。

第148页:换句话来说,更聪明的参与者个体不一定组成了更聪明的群体。然而,群体智慧与群体的社会敏感度相关,也与参与者个体之间的平等关系相关。那些花最多时间让团队成员轮流发表意见同时强调倾听的群体,由此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团队整体的大脑能力,测试结果证明其实"最聪明的"群体。

第159页:众所周知,"要忠于自我",但最正确的态度其实是我们都需要获得别人的反馈,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165页:乔达摩后来成为佛陀(Buddha)。自他以后,佛陀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的渴望达到的一种生存状态,事实上,佛陀这个词是指"觉醒的人"。

第194页:不同于任何其他动物,人类忠实地传递文化和规范,以至于我们会"过度模仿"。


[美]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

第18页:如今由于信息与传播技术(始于印刷术并扩展到互联网)的发达,老年人不再独有对知识和智慧的掌握,他们的地位动摇了,崇老文化瓦解了。

第19页:历史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楚: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新生活。

第83页:家是你的优先顺序中占主导地位的唯一地方。在家里,你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分享空间、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在家之外的地方,你决定不了。

第87页: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这更具满足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才去做?为什么我们要等到老了才去做?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

第97页:"我们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这一直是老弱者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悖论。"我们希望给予我们关心的人许多东西,是我们自己强烈拒绝的,因为它们影响我们的自我感受。"

第115页: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对他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内在需求。这个理由可大(家庭、国家、原则)可小(一项建筑工程、照顾一个宠物)。重要的是,在给这个理由赋予价值、将其视为值得为之牺牲之物的同时,我们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第115页:忠诚不一定带来幸福,甚至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为了使生活能够忍受,我们都需要献身于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只受欲望的引导,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换莫测、无法满足的。最终,它们带来的只是折磨。

第183页:所以,在某个时刻,医生需要帮病人权衡他们更大的目标,甚至质疑他们,让他们重新思考其考虑失当的有限选项和信念。这种做法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第211页: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

第216页:表面看似幸福的生命可能是空虚的,而一个表面看似艰苦的生活可能致力于一项伟大的事业。

第236页:幸福关乎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


陈海贤 | 台海出版社 | ISBN

第11页:人的感情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第14页:大象之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向经验的好处,是因为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定位,让我们行为的改变变难。

第31页:我们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那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会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第二,如果做不一样的行为,最担心别人会对我们怎么样? 第三,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带来的好处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第36页: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东西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张,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别人才会认真对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第69页:古希腊哲学家爱彼泰德(Epictetus)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意思是说,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它的。

第90页: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第103页:绝对化思维是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了绝对化加工的——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

第106页: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生活中获得疗愈的机会。

第111页: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第114页: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忽略现实,相反,它让我们承认现实的无奈,让我们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现实——把现实看作创造的条件限制。而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把限制看作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

第114页: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第124页: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远的思维只关注头脑中的规则,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拒绝改变。

第134页: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的心里,所以才需要提问。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他的心里会有很多答案。他觉得自己早就知道别人要说的东西,所以听到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没什么意外。

第146页: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很多时候就是在关系中被塑造的,就是适应关系的产物。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个性,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决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如果我们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第149页: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第157页:指导者只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建议,而批评者常常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第190页:可是仔细想想,关系中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呢?常常是"你没有顺我的意"。当然,在"你没有顺我的意"之前还有一句话:你对我很重要。否则,我们就不会这么纠结对错了。可正是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我更难接受"你没顺我的意。

第191页:对错就是维护应该思维的工具,是让别人的想法屈服于我们自己想法的企图。如果我们能够容忍理想和事实的差异,那我们就会变得更灵活,有更多处理的空间。

第191页:关系里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什么明确的对错。

第206页: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我们既不愿意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拼了命地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第225页:但正式因为别人没有必要一定对我们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处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被迫,关系里的两个人则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第278页:另一种思路,我姑且称之为"心理选择"。在这种选择模型里,我们不再问将来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回到现在的选择本身。如果我们把选择放到自我转变的背景上,把选择看作是不同自我的竞争,那我们就要想,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哪一个自我?又愿意为哪一个可能的自我站台?

第281页: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来自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不是环境让他作出选择,而是他想成为的自己让他作出选择。

第303页:恶龙最终只是一股既不好也不坏的力量。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傲慢、恐惧和胆怯,是我们头脑中太多的应该思维,映射在它们身上,把它们变成了恶龙。而与恶龙的战斗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弱点,并让我们意识到,不是其他人有问题,而是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恶龙就不再是恶龙,而变成我们能够利用的能量。

第322页:有人说,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能在另一半面前觉得很自在,不需要什么伪装,也不用担心他(她)会怎么想。

第363页:不是有一个"自我"在不停地发展,随着历史的顺境逆境,增增减减。而是这个发展过程本身,就叫"自我"。


[意]蒙台梭利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

第82页:谁又能想到,成人给予儿童的无用帮助竟然是儿童精神压抑的起源,而成年人带给儿童的压抑在其未来的人生中将会造成更深的伤害。

第82页:成年人不止在行为上替儿童做这做那,还将自己的意愿渗透到儿童的心中,取代儿童自己的意愿。于是,儿童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成年人的替身。

第86页:一个真正的正常人会在缜密的思考后审慎行事,这是秩序的表现,被称作"自律"。有条不紊的行为是自律的外在表现。

第95页:儿童的任性、不听话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的内核是儿童对成人(可惜承认并不理解儿童的想法)的敬爱与创造性冲动之间的摩擦。当儿童发脾气的时候,成年人应当考虑冲突发生的原因,意识到儿童的反抗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我成长而必需的自卫。

第139页:错误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错误共存共生的。与怒火相伴另一个敌人是傲慢,它披着"尊严"的外衣招摇撞骗,实际上阴险狡诈,如恶魔一般。

第139页:比起虚心接受他人的指教,我们更乐意"自省",承认错误更加让人羞愧难当。当不得不纠正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会为了维护自尊而装作别无选择的样子。

第141页:比起虚心接受他人的指教,我们更乐意"自省",承认错误更加让人羞愧难当。当不得不纠正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会为了维护自尊而装作别无选择的样子。

第166页:没错,掩饰恶习就是欺骗心灵,为了适应扭曲的社会环境,渐渐地,人心中的爱就变成了恨。这是潜意识最深处隐藏的骇人谎言。

第183页:一个心灵升华的人不会惯性外在的事物,那些思想境界较低的人,或者说停留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人,会被外界的目标迷惑,不计一切代价地追求它,哪怕丢掉健康和性命。

第197页:成年人不管不顾地将自己作为标杆,强行扭转为儿童的生活方式。这种骇人的愚昧似乎已无可救药渗入灵魂,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诞生起就一贯有之。


Jeff Greenberg / Sheldon Solomon / Tom Pyszczynski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第17页: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们的喂养行为,而是因为和他们的身体接触让我们得到了慰藉,获得了安全感。

第33页:为了让周围环境更加符合自身文化中的现实,人们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么说来,孩子大多会按照长辈的描述来认知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的确,如果不通过公共建筑上的十字架、国旗、电影中蒙面英雄战胜了威胁星球威胁的坏蛋等随处可见的有形符号和象征进行加强,文化信仰、价值、理想就很难维持下去。

第34页:自尊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词,实则是人的适应性的核心。它代表的不是过分的自我沉溺或单纯的虚荣,而是关乎生死。

第36页:自尊就是感觉在一个有意义的领域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参与者。这种对于个人意义的感觉抑制了与生俱来的恐惧。

第36页:让一种文化群体为之自豪的文化对于其他文化群体来说,完完全全变成没有意义甚至是让人蒙羞的体验,因为只有当我们信奉的文化世界观认为其有价值时,某些行为和成就才会让我们获得自尊感。

第45页:如果自己的社会角色被文化主流所否定,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自尊。

第47页:实际上,人们生活中对于一切事物的渴望,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对于自尊的追逐。

第51页:有时候你或许认不出这种有真正自尊的人,因为他们未必是名人,未必会拼命让他人注意自己,但是,他们会让你看到,那种稳定和智慧不言自明。有着持久自尊的人就像高大粗壮的橡树或红杉,因为根深深扎在了土壤里,所以能够随风弯腰。他们爱得坦率,会自嘲,并享受当下。他们知道自己犯过不少错误,会承认,但不会因此郁郁寡欢。他们会自我怜惜,会明白,错误其实是学习的机会。如果错了航班,他们不会对售票处的人员出口恶语,他们只会重新购票,等待下一个航班。对话式,他们更愿意说说对方,而不是让话题始终围绕着自己。

第104页:在《道德情操论》(斯密巨作《国富论》的补充本,知名度稍逊)这本书中,作者发现人们追求财富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获得"额外的财富",满足自己被他人尊重的基本心理欲望,"人们渴望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带来的尊重和赞美"。

第119页:我们的社会文化体系帮助我们暂时抵御了死亡恐惧对我们心灵的侵蚀,但是其他人另有一套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死亡恐惧。如果我们承认别人的信仰体系是"真理",那么我们自己的信仰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只有自己的信仰才是所谓的"真理",因为只有坚持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才能坚信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才能坚信我们自己是重要的、可以永生的存在。"一种文化总是另外一种文化的潜在威胁,"贝克尔说,"因为别人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能够证明人类可以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内活得很好。"

第119页:不同信仰体系之间相互构成的威胁远比那些相互矛盾的创世故事更加深刻。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所信仰的一切以及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可能被另外一种世界观体系所挑战。

第121页:除了贬低和污蔑那些跟我们存在文化差异的人群之外,我们还可以给这些"无知""被误导"或"有罪"的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从而把他们也吸收进我们的世界观体系之内,让他们也接受我们的文化。把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人转变过来,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思维方式,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样能更好地证明我们世界观的优越性吗?

第122页:我们有赖于一些核心信仰来获得自己的心理安全感,但是大多数人的核心信仰都是建立在"相信",而不是"事实"的基础上,所以他们很难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因此,只要我们的信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

第127页:如果别人的国土被我们占领,我们强迫他们放弃传统信仰而采用外来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而且自己是这个世界的重要贡献者呢?当亲眼目睹自己宝贵的文化传统和珍贵文物被主流文化贬低并吞没时,当发现自己的文化变成了一种可笑的漫画时,当自己的种族被视为动物时,人们怎么可能会不受到死亡焦虑的威胁呢?如果我们这样对待文化世界体系跟我们不同的人,怎能不跟他们发生冲突呢?

第198页:病人感到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去了意义,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采取了过于宏大的宇宙视角。

第200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存在孤独感的最好办法在于:尽力去了解别人,而不是纯粹利用人际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李善友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第127页:迈克尔·波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为《什么是战略》,这篇文章深得我心。文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战略的经典论述:"什么是战略?我们发现取舍概念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战略的本质就是选择不做什么,没有取舍就不需要选择,也就不需要战略。"


《认同》

John P. Kotter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第95页:要试着让所提计划赢得他人的认可,不妨反其道而行——尊重对方,这将使你拥有制高点。

第97页:你要取得成功,关键不在于让抨击者心悦诚服,那些人出于种种原因倾向于扼杀一个好主意。相反,你的成败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感受。

第97页:某些人是老顽固,如果那你的计划与他们的观念不符,他们绝不会支持你,不必浪费时间去试图改造这些人。如果你清楚一些人会因你的计划被接受而失去某些东西,而他们又是那种绝不愿意失去什么的顽固派,就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性格或价值观,你也改变不了。回应抨击时,你真正要关注的不是抨击者幸灾乐祸或厌恶反感的表情,而是大多数人的反应。


克里斯·阿吉里斯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

普通公司的常见病。


李小萌 | 新世纪出版社 | ISBN

第11页:年轻人,一个人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不是因为父母的期望,不是追逐社会的潮流,不是受到同伴的影响,始终要做自己,才不枉过一生。那怎么才能敏锐地感知自己是谁、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很重要的是始终相信自己是好的、是有价值的,值得被人帮助,也总会有人帮助的。融合而不退缩,独立而不孤立,敢于选择、敢于承担,即便到了老年,都还有自己的目标。

第33页:如果孩子相信我们真的站在他的那一边,他就愿意放弃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做他更想做的——与我们积极连接。

第39页:社交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连接力,人与人的互动构成了这个连接的网络,它的价值在于,当你有迅速与别人建立起合作关系的能力时,这张网络才会更加稳固,伸向更远的未知的地方。

第41页:作为母亲,我能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给她提供所需要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她能够达成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

第55页: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面有一个观点,知识等于体验乘以敏感度,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代,如果你的体验度不够、敏感度不够,就等于在未来失去了竞争力。对于那些创新的机会、创业的机会,你根本没有办法抓住,因为你"看不到",或者说你没有能力看到。

第63页:我这么在意明确这个孩子是我自己要生的,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在以后的养育之路上,有任何突发和意外,我都不会有埋怨,不会有不耐烦,会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70页:除了解释,他还要努力去理解、接受、保护,有时还要悦纳、捍卫、评价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群体可能说着与我们不同的语言,与我们有着别样的历史和习俗,或是在世界观、组织方式、价值观、对死亡和美丽的认识上都与我们不同。

第80页:如果孩子惊喜地向你走来,那你就是一等的父母;如果孩子没有跑过来,但仍微笑着打招呼,属于二等父母;如果孩子认出是父母,却不情愿地打招呼,属于三等父母;如果孩子假装买看见改走别的路,属于四等父母。

第81页: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下班就想往回赶的家,一定是你可以放松的地方,卸下盔甲、摘下面具也无需担心的地方。对孩子,何尝不是呢?家也是孩子放松休息、积攒能量的地方,有了这个能量他才能充满勇气地出去"打拼",而不应该时常:hlr:有个监视者在他身边

第90页:从孩子的出生、母子身体分离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滑向一个必然不断丧失的过程。如果你试图去控制他,你就会越来越痛苦。

第130页:对于孩子来说,母亲角色意味着拥抱、接纳,给予稳定的情绪,及时帮助自己解决"饥寒交迫"带来的痛苦;父亲角色意味着秩序、规矩,给予自信和力量,让自己能够无畏地面对世界。

第134页:生命的意义在于尽情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尽力回馈社会。

第141页:马里兰大学儿童心理学家Maureen Black(莫林·布莱克)说,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与"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参与程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影响,而不是物理层面。

第146页:爸爸和妈妈的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实际上,爸爸和妈妈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妈妈想让爸爸用跟她相同的方式来爱孩子,但孩子并不需要两个妈妈,他们也需要来自爸爸的、不同于妈妈方式的爱。

第153页:"是点儿什么",不一定是指财富或权力,而是总有值得孩子骄傲的一些事情。养家糊口,是基本能力;是点儿什么,是被尊重的基础。

第154页:很多心理学家都分析过孩子与父亲的复杂感情,除了养育者,父亲还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第164页: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拥有健康的心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拥有用语言表达愤怒的能力和对愤怒在道德上的许可。

第175页: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应该是"在压力下可以依靠的、完整的、有凝聚力的核心家庭"。

第184页:因此,除了不要相互竞争之外,还要表达爱,看到对方的好,以及做彼此生命中的替补队员,这是父母合作的几条基本原则。

第190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全然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对一无二的天性,有着自己的天赋和使命。父母只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桥梁,也需要在他们成年以前给予帮助和扶持,最终,他们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人生。不是孩子依赖我们,而是我们与孩子相互依赖,唯有如此才能使孩子打成这样的使命。

第191页:如果我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把孩子当成合作伙伴来相处,那么将会得到这样的好处:孩子成了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对过程和结果都有了责任感。把孩子当成合作者,我们就多了一份对孩子内在需求的观察和倾听,孩子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挑战多了一份预知,并有机会自主做出决定,承担后果。

第197页:首先,祖辈应该遵循的养育原则是:负责爱,不负责教。 这里的爱,是博大智慧的爱;这里的教,是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

第209页: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先有接纳才有改变。你一旦学会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就能够改变并且更像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想,那个人就是更好的自己。正如黄澜所说:"只有自己变得有魅力了,才能胜任世界赋予你的各种角色。孩子也会更欣赏你,以你为榜样。"

第214页:教育不是控制,任何时候都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安全感。

第220页:我想过,我希望在女儿眼里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有喜怒哀乐,总体强大偶尔脆弱,干脆利落稍有唠叨,有自己的生活但最爱的人是她,心胸豁达,利他,有同理心。

第237页:我们养育孩子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帮助孩子独立,让孩子从一个依赖父母的自然人,过度成为能够自给自足的社会人。

第247页:焦虑背后有两个相信:一是我们深信不疑那个具有威胁性质的建构情境必然会出现;二是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事情没有有效应对的能力。当这两个相信同时发生,焦虑就会产生。


金惟纯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年谱》

第18页:回想过去的自己,获得不怎么样,就因为把"当真"和"认真"弄颠倒了。那种活颠倒的样子,就是拿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太当真,面对的自己的事却不认真。

第19页:在各种关系中,只有我如何对待别人,才是自己的事,是能做主的事。无论别人活得好不好,无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都接受、尊重、关心和付出,并把关系中的问题当作功课,拿来修正自己,这才是该认真的事。

第19页:有这样的体悟后,每发生一件事,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谁的事;然后对老天的事别人的事保持幽默,不当真;对自己的事,认真对待,莫放过。能这样活,才算没活颠倒,才算对自己的人生负起了责任。

第30页:人生苦乐成败,大约脱不了"关系"二字。在关系中,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其实只有两个念头。其一,叫做"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做"我想不想和你一样"。如果别人并非"不得不",而是真心的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样,那么你们彼此的关系应该就"没别的事"了。

第31页:所以人生的意义,真的不是"想"出来的,只能"活"出来。人生除了活好,真的没有别的事。

第36页:最明显的是那些爱生气的人。生气是非常伤身的情绪,他们竟然容许自己经常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真实太不爱自己了。此外还有抱怨、嫉妒、占有、比较,也包括不那么明显的傲慢、伪装、疏离、依赖、冷漠、好强,当然也有时下流行的媚俗和"酷"。这些背后的根源,都处于不爱自己。

第37页:我由此发展出一条简单的准则:自己面对每件事的行为,如果能让自己更满意,更喜欢自己了,就表示做对了,否则就是做错了。通过这样不断地检视和修正,更爱自己,并因此更爱别人,都是必然的结果。

第38页:如果你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不想控制事情该如何发生,就没有理由焦虑。

第39页:对治的方法只有两个:行动或放下,别无他方法。如果两者都做不到,就是你自己选择了焦虑,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第40页:我对他说:"你老婆没冤枉你,因为你乱丢袜子背后的念头,就是觉得自己很大、别人很小。你这么大、她那么小,人家很难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所以才和你过不去。"

第47页:我也发现了一个诀窍:要修炼愿意,为别人容易,为自己难;大家一起容易,自己单独难。

第50页: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我的另类解读是:你把别人想成那样,你自己就坠入地狱;如果彼此都把对方想成那样,关系就坠入地狱;如果一群人把一群人想成那样,社会就集体坠入地狱。而这些"想",从来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第51页: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业力缠身;一群人的业力缠身;则陷入共业;身处共业的人,对真相看不见,也没兴趣,即使铁证如山也不信,继续上演"罗生门"。

第63页:改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到底是希望对人有帮助还是为了彰显自己。

第70页:一个开窍的人,能想到以前想不到的,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听到以前听不到的,说出以前说不出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最后活出以前活不出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突破!这样的突破才能超越无常。

第96页:让人真正愿意"听你的",其实只有一个理由:因为你"听我的"!

第127页:正如福禄培尔所言,"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第132页:回头一看,凡处于"不信"状态时,总是低迷、混乱、复杂,看不到希望;凡处于"信任"状态时,都是安定、清晰、简单,对未来有把握。

第135页:多数造成麻烦的事情,都已经是"结果",通常"原因"都不在这些事情里,而在更深的源头处。

第169页:人要能喜欢做,关键是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内涵,从中找到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所在。有意义了,喜欢自在其中;若是已经尽力,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工作的意义,那就该换工作谋生了。

第172页:原来苦不来自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只来自内在的妄想和执着,人被自己的妄想和执着绑架,无法如实与外在世界的无常相应,苦就是这么来的。

第176页:各行各业,凡有成就者,必有洞察力,它是卓越人物的基本素质。

第178页:在我的人生阅历中,学会了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观其行,还要见其性。

第197页:活在当下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你的心在,就会带着你的生命前进,前进到有力量,也会带动别人的生命一起前进。

第198页:任何人想要大家同心,首先要自己修心:时时放下"小我"的得失心、执着心,以众心为己心。修出这样一颗真心,所作所为,自然让人想跟他在一起想跟他一样,领袖气质就出来了。这就是领袖的承担。

第200页: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能想出来的,只能活出来。

第204页:如果发现组织内有人用"都是我的错"的态度待人处世,别怀疑,他就是以后能扛起大事的人。

第213页:如此才慢慢看到,我想得对没用,因为做的人不是我,必须是他想出来的,才有可能由他做出来。否则必将累死了自己,也耽误了别人。

第235页:最重要的是让有能力的人得到应有的回馈,但是主导事业方向的权力却只能"有德者居之"。

第239页:一个人若既摆过地摊,又跑过江湖,境界与格局兼备,自然又谦虚,又有意志力,便可成为科斯林所称的"第五级领导人"。


《不拘一格》

里德·哈斯廷斯 | 中信出版社 | ISBN

第IX页:这里最为重要但最难的是坦诚沟通,特别是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企业沟通中讲真话不容易,往往对员工有压力并且可能带来职业风险。打造这种文化需要领导以身作则,需要智慧、勇气、胸怀和长期努力。

第X页:在管理上放权,赋予员工更多的自由,同时也让员工承担相应的企业责任。

第XXII页:但如果你规避或者剔除掉这样一些人,你就完全不需要那些规则。如果你能组建一支几乎完全由高绩效员工组成的团队,那么大多数规则都是可以去掉的。人才密度越高,您能提供的自由度就越大。

第18页:我们那时就有这样一个提法:"评价一个人,要人前人后一个样。"


Simon Sinek | Penguin Random House UK | ISBN

Leaders are ones who run headfirst into the unknown.

They rush toward the danger.

They put their own interests aside to protect us or to pull us into the future.

Leaders would sooner sacrifice what is theirs to save what is ours.

And they would never sacrifice what is ours to save what is theirs.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 leader.

It means they choose to go first into danger, headfirst toward the unknown.

And when we feel sure they will keep us safe, we will march behind them and work tirelessly to see their visions com to life and proudly call ourselves their followers.


陈志武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第31页:在过去近5个世纪里,新教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经济、政治、反腐、科技与创新方面都超越了天主教国家,中国的香港也领先于澳门,不仅是由于宗教改革解放了有息房贷、解放了金融,还因为马丁·路德的教义反对权威、解放个体,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由此发展出的新教国家普遍是"小政府、大社会",经济上则以自下而上的自由市场为基础。


《洞见》

罗伯特·赖特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

第V页:我们做这些事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可以说是大自然为了我们去这么做而给我们的回报。

第VI页: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第VI页:我们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这个东西对我的生存有利吗?对我求偶有利吗?据此给他们打上好的或坏的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这就是"色即是空"。

第102页:感觉并非你所认为的"自我"的一小部分,它们近乎那个"自我"的核心,它们所做的事情正是你以为"你"所做的事情:做决定。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那个模块负责,随后由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不执于情"有助于你接近"无我"境界。

第105页:再强调一次,忌妒是模块控制大脑的典型极端案例。人开始扔东西、大喊大叫,就说明大脑已由新的模块负责管理。即使忌妒没有发展到愤怒的阶段,它本身仍然具有明显的偏执属性,迫使你的大脑不断重复同一系列的想法。

第111页:改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改变局势。

第125页:毕竟,感觉其实是一种判断,判断对象是各种事物如何与一种动物的进化论利益关联。

第135页:自控的挣扎——至少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是上述两种价值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感觉之间的冲突。理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非是两种价值观的代理人。

第137页:换言之,两类模块并没有更"理性"之说,只不过二者不同的目标,在特定的那一天里,一种模块比另一种模块更强而已。

第139页:"商议",或许是一种方式,可以 预先 确认做某件事不会惹恼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人,或者可以得到这些人的承诺,以防我们的决定惹恼其他人,他们会支持我们。但有时——特别是对方把我们的利益放在心上时——"商议"就是真商议:寻求指导。

第154页:我们的大脑会尝试将最模糊的模型转化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喜欢编造故事,论述事物的真实面目,阐释其深层的意义。

第157页:本质并不会独立于人的感知而存在。

第173页:感觉会给事物灌输"本质"。

第189页:我之所以把自己排除在外,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才出现不当行为,做坏事并不是"真正的我"。但是换作他人,我就不太会思考这种可能性。这正是基本归因错误:我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为性格,而不是情境;我认为恶可以追溯到他们自身,而不是环境因素。

第190页:为什么人脑要这样设计,在评判他人时忽视或轻视情境因素的影响?首先要记住,自然选择设计人脑并非要我们准确地评判他人,而是要引导人们作有助于本人基因传播的交流。

第191页:我们看到他们做的事情,都是他们当着我们的面做的,而我们也了解他们面对他人的举止是于此不同的。但是,从利己的角度来看,我们忽略这种变量,将我们眼见的行为归因为他们的性格,这样做是合理的。这样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好的或坏的本质,就是最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我们的朋友和盟友的朋友自然有好的本质,对手和敌人自然有坏的本质。

第201页:其实,你或许会说,看不到本质与没有先入之见是同一回事,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从事物中感到的本质,就是大脑对这些事物程式化的先入之见。这些先入之见使我们对事物的反应类似权宜之计,但并不一定是对事物的真实理解。

第205页:不给事物归因太强的本质,正是自由的源头。

第227页:感觉通常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分别对应包含吸引和厌恶的要素,换言之,就是包含了贪爱。

第240页:"不要做判断"的根本含义是指,不要让感觉为你做判断。

第241页:平常的生活就是一场幻觉,刺破幻觉,看到事物的本相,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第249页:只有事物不再诱发感觉——我们平常对事物的情感反应受到抑制——我们才会把这些事物看作"空的"或"无相的"。


《倾听》

美国卡内基训练机构 | 中信出版社 | ISBN


杨名浩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第197页:凡是故事,皆有主角,一个试图完成某件事情的人。他在沿途遭遇困难,随后有了解决方法,并从中吸取教训或领会意义。

第199页:或许,说故事有原则可循,但原则越明显,故事本身就越不吸引人。

第203页:引起关注而让人用心聆听的最佳之道,就是无论你在做什么,本质上都要保持简单而充满美感。


《桥的故事》

中野京子 | 中信出版社 | ISBN


增田宗昭 | 中信出版社 | ISBN

第33页:挣钱这事,并非想想就能实现,只有策划出具有社会意义的顾客价值,并且能够以恰当的成本实现,才能获得利润。

第43页:我再一次认识到,人是一种难以抵抗诱惑、容易骄傲的生物。所以,对于成功而言,保持谦虚的能力,或许比完美完成工作的能力更为重要。成功以后,人会变得愈发自信,也会愈发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这样是不可能越做越好的。

第45页:经营的本质在于对失败的宽容。

第53页:只有愿意承担风险之人的身上,才存在真实。

第55页:为了培养员工的自觉性,我努力成为一名不下命令的上司,努力打造一个领导想要了解一线情况时无须去问,而是下属为了推动工作进展而主动向上司汇报这种自发地共享信息的团队。当然,从组织的角度而言,下达命令这种方法确实是快速且高效的,但我还是决定牺牲效率。

第61页:我通过观察和自身经历学到,为了建立信任感,很多事不可为,其中之一就是不可归咎于他人。

第80页:我深刻得领悟到,所谓经营与管理,应是为具有对立关系的事情企划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对有权利者言听计从。

第90页:总而言之,身为领导,虽然必须要有团结人、调动人的能力,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描绘集体梦想的能力。

第113页:无论选手能跑多快,若不相信队友能够给自己传来球,是不会拼命跑的,若不是为了队友,跑累了就会走路。

第138页:企划的本质是协调客户价值、收益率、员工成长、社会贡献者四要素的关系。

第186页:人喜欢在风景中下意识地寻找其背后的意义。若是对自己有意义的风景,就会将其留存在记忆中。若是无意义的风景,就会选择将其遗忘。所以,即使面对同样的风景,不同人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风景背后的意义,又因一个人的兴趣、意识、固有观念的不同而不同。

第224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总部与加盟店的关系, 必须是建立于自立之上的相互"自由"。

第243页:所以,我们要做能够获得他人感谢的工作。若能努力做到这一点,就能即使公司挣到钱,又能培养出优秀的员工。


《干法》

稻盛和夫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第38页:想要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第51页:要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第84页:"为什么要这么做?""究竟为什么要干这项差事?"越是认真、拼命工作的人,就越会思索劳动的意义,思考工作的目的,为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而烦恼,并且常常陷入找不到答案的迷途之中。

第190页:但是,我却无论如何也奢侈不起来,一旦奢侈,就会傲慢,我一直这么告诫自己,我想着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李迅雷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 收入水平两极分化加速、高端产品与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投资拉动的高增速增量市场向消费驱动的低增速存量市场转变、存量经济的重点是以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获得竞争优势、行业龙头集中度提升。

  • 盖茨比曲线

  • 费雪公式 \(MV=\sum{QP}\)

第76页:既然是长期投资,就不应该过于注重当下的热钱流向,最好能够展望未来10年的经济特征与经济格局。如前所述,跟风者是很难赚到大钱的,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敢于承受不被认可的寂寞和煎熬,才有可能喜从天降,获得高回报。

第77页:但只要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目光短浅的,你则努力把目光放长远,把握住机会的概率就会增加。


格雷厄姆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


陈志武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ISBN

第12页:说到底,金融就是跨期价值交换,就是在双方之间进行的跨越时间的交易。所有的跨期价值交换都是金融,都是金融要解决的问题。

第31页:而感情只能通过平等交流、无私关爱、尊重对方的感受来建立。

第46页:而强调亲情、强调代际地位对等的相互性孝道家庭,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性支持更多,在感情上更近。的确,有了金融市场之后,相互性孝道正在成为新主流,也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53页:徐立新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自由恋爱婚姻更加和谐,夫妻关系更加好,但妻子未必孝敬父母,家庭收入也要牺牲一点,而父母包办婚姻带来的夫妻关系不一定和谐,但对父母的好处是:妻子更听话、生小孩更多、对父母更孝敬,而且在父母年长后更会照顾老人。所以,哪个模式更好,就看从谁的利益出发了。

第89页:因为改革本身就是利益的重新再分配,而最不愿意改革,甚至是反对改革的就是原有体制内的既得利益团体。

第102页:就像洛克菲勒讲的:"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再等上几个月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你给一个人免费的午餐,他就会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别忘了,每个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有被'照顾'的需求了。"他进一步讲:"资助金钱是一种错误的帮助,他会使一个人失去节俭、勤奋的动力,而变得懒惰、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施舍一个人时,你就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否定了他的尊严,你就抢走了他的命运。"

第103页:所以,不管父母,亲友是否有钱,给年轻人"免费午餐"不是上策。利用外部经融市场让青年人"自食其力",最终不仅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基础,而且能迫使青年人成才、成功、有出息。

第107页:在经济学里,我们把"人"的创业赚钱能力、做事业的能力通称为"人力资本",比如我们今天说,在信息时代、在金融经济时代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

第289页:投资的秘诀,也正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做出比市场上大多数人更准确的判断。本质上这是一种评估(evaluate)的能力。

第320页:男人过于自信,不愿意承认错误或纠正错误,也缺乏耐心,容易激动,而女人更加冷静谦虚,富有耐心。


Benjamin Graham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第xiv页:要一生投资成功,只需要两个因素——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思考框架让你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一种能力让你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避免情绪破坏这个思考框架。

第55页:随着每一次新的乐观和悲观情绪的潮起潮落,我们会忘记历史并抛弃一些久经考验的原则,但是,却往往会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偏见,并对其深信不疑。

第60页:"无论证券价格出现怎样的波动,这种投资法都能使人满怀信心地取得最终的成功;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可与美元平均法相媲美的投资法问世。"

第62页:我们奉劝那些初学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金钱浪费在试图战胜市场上。

第78页:与一般的普通股投资相比,对成长型股票公司的分散化投资并不能带来优异的回报。

第78页:在这种投资领域,极好的未来前景已经完全被市场发现了,而且已经通过当期的市盈率(比如,20倍以上的市盈率)得到了反映。(我们建议,防御型投资者股票购买价的上限为过去7年平均利润的25倍。这两个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样的。)

第80页:市场至少会对那些因为发挥不令人满意而暂时失宠的公司做出低估。

第83页:或许,在选择证券组合时,积极型投资者应该这样去做:首先采用"低市盈率"的想法,然后再增加一些其他的定量和定性要求。

第84页:因此,这里的理想状态是:一家著名大公司的股价,既大大低于其过去的平均价,有大大低于过去平均的市盈率。

第91页:在向防御型投资者提出建议和忠告时,我们要遵循(心理上和数学上的)三个要求:基本安全性,选择方法简单,以及有望获得满意的结果。

第97页:实际上,"聪明的投资者"的传统定义是,"那些在熊市(其他人都在卖出时)买入,在牛市(其他人都在买入时)卖出的人。"

第100页:无论如何,投资者最好是事先接受所持大多数股票上涨的概率——比如,今后5年内不同时期价格的上升幅度,比最低点高出50%或更多;价格的下降幅度,比最高点等值的三分之一或更多——而不能仅仅只看到可能的情况。

第101页:公司过去的记录和未来前景越好,其股价与账面值之间联系越小。但是,超出账面值的溢价越大,决定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就越不稳定——这种"价值"就更加取决于股市的情绪和容量的变化。这样,我们最终面临一个悖论:公司做的越成功,其股价的波动可能会越大。

第102页:如果投资者特别关注自己的股票组合的选择,那么他最好集中购买售价能较好地接近于公司有形资产价值的股票——比如,高于有形资产价值的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

第102页:除此之外,投资者还必须要求:合理的市盈率,足够强有力的财务地位,以及今后几年内的利润至少不会下降。

第105页:大多数企业的特点和经营质量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会变得更好,但更多的情况下是变得更差。

第107页: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市场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按合适的价格购买并持有合适的证券。

第107页:总体上讲,投资者较好的办法是,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 除非 整体市场水平太高,而不符合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价值标准。精明的投资者可以在各种证券当中,寻找到产生廉价交易的机会。

第110页:在华尔街,人们不能指望任何重要的东西会完全像以前那样再次发生。

第131页:证券分析师对投资者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投资者自身的态度。如果投资者向分析师提出正确的问题,他就有可能得到正确(至少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答案。

第190页:如果从标准的选择分析的角度来看,股市上真的有很大一部分股票经常受到歧视,或者是完全被忽视,那么,聪明的投资者就有从起相应的价值低估中获利。

第269页:因此,我们总体上认为,真正的投资必须有真正的安全边际作为保障;而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通过数据、有说服力的推论以及一些实际的经历而得到证明。


李录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第66页:在塑造整个历史的过程里,人的动物本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莫里斯把它叫做莫里斯定律(Morris Theorem):"历史、就是懒惰、贪婪、又充满恐惧的人类,在寻求让生活更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时创造的,而人类对此毫无意识。"但同时人也显示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一旦自然条件开始提供机会,他们很快就把自然资源条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巨大前进动力。

第113页: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有了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又造成不同的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并使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感觉自在。这就是文化。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是一种信仰。在这么长时间里形成的文化,基本的信仰、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

第128页:在经济富足的时代,个人既是政治的起点也是重要的终点,和集体利益同等重要。所以任何可持续的政治都需要充分尊重人性。尊重人性当然也必须尊重人性中所有的自私、懦弱、不完美,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恰恰给了所有不完美的个人无穷的空间和意义。


《Find Your Why》

Simon Sinek | Portfolio / Penguin | ISBN

Page 5: Your vision is only actionable if you say it out loud.

Page 19: The opportunity is to build the perfect company for each other.

Page 24: The opportunity is to make sure the right people are working in the right places in the right company.

Page 218: We've met plenty of people over the years who, despite high salaries and the luxurious lifestyles that money can buy, aren't truly fulfilled and feel that there's something missing in their lives. Ironically, people whose WHY is in service to others, rather than for themselves, are the ones who ultimately best serve themselves, because in the end they experience the deepest fulfillment.

Page 220: We can't always control the environment we're in, but we can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y we show up. Your first step should be to positively influence those around you every day. Start by living your WHY the best way you can.

Page 223: Profit-driven companies may come out financially ahead of WHY-driven organizations in the short term, but their success is unsustainable.


《具体生活》

吴军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第12页:今天很多人羡慕所谓的贵族生活,其实过去贵族的物质生活并不比今天的中产阶级好多少,但是他们整体上的生活质量远非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富有家庭所能比。究其原因,是因为今天的人缺少了那份应有的从容和优雅。

第253页:虽然雄鹰有时飞得比麻雀还低,但是麻雀永远飞不到雄鹰能达到的高度。

第253页: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要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对大家来讲,要成为一流,而不是显得像一流。


《岁月凶猛》

冯仑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一个人的高下,不是看他成功还是失败,而是看他失败以后的反弹力。

痛苦可以滋养人,一个人的坚定、睿智、幽默、自信、大度,没有吃过苦是练不成的。一天到晚很舒服的人,很容易小心眼。

在利益面前,信任是非常难建立、维持的,甚至连亲情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

我看世界上伟大的人大多有这种执着,执着的一面是意志顽强、坚定,另一方面就是偏执。

永远把丧事当喜事办,走背运的时候,能够坦然、积极地应对,用微笑迎击扑面而来的厄运;永远能够在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找到发展资金事业的机会,用自信和智慧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碰上一个坏蛋,你可以抓他;但碰上一个笨蛋,你只能怪自己命苦。

培养你的人不是你的导师,而是你的对手。爱你的人不教你生存之道,恨你的人反而会让你长很多本事。


《即兴演讲》

朱迪思·汉弗莱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肖星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


《世界观》

理查德·德威特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科学讲的是可证伪性(波普理论),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比如算命——那么它就不是科学。

证实太容易了。

演绎推理——例如三段论——最重要的是前提,如果大前提是错的,那么整套推理都没有任何意义。

显而易见,让我们犯了太多错误。

第2页:"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版一样相互联结。

第42页:从一个人自己的世界观来看,那些他感到深信不疑而又有强力证据支撑的观点似乎就是事实。

第94页:对工具主义者来说,一个适当的理论可以给出预言和解释,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而对现实主义者来说,一个合理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预言和解释,而且要反映现实事物的真实情况。


一行禅师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

第82页: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 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还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第108页:了悟这项工作志在服务,在减轻他人他痛苦,在生慈悲心` ,而非满足受赞赏或被认同的欲望。接着,了悟这个计划所使用的方法,是在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别将这个计划视为一种施舍的举动。

第109页:你认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并因而感到自满和傲慢,检视这两种情绪。以缘起观来观照这整件事,看出你以为的成就并非真属于你自己,而是属于非你所能掌控的各种因缘条件的和合。


安心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

价值观的冲突是:不接纳对方的行为,但是对方的行为并没有带来具体明确的影响,是看法、观点、信念上的不同。

当自我有情绪的时候,很可能只是一种价值观冲突,若简单、一味地归因于外,也就是把首先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推卸给了不受自己控制的外界,并形成了"可笑愚蠢"的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因为自己"没有错",所以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努力。 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当发生价值观冲突时,需要审视的是自己的价值观,并做出调整,也就是——成长——增加勇气,接纳不同、允许不同——包容。

世界上很多的"坏人",都是因为自己的"指责","虚构"出来的。

序第3页:因为没有评判,所以他人愿意敞开;因为不越界,所以他人不会依赖;因为没有优越感,所以他人感受到尊重;因为没有操控心,所以没有伤害;因为内外一致,所以感受到纯粹的初心。

正因为舒适圈遮蔽了很多习以为常的"坏习惯",才会出现"逆境" (因为不知道、不懂得的道理,而遭受"无知"的惩罚),迫使让自己去面对。

要为逆境的早早出现,感到欣喜。

第8页:看见他人对自己的越界很容易,而看见自己对他人的越界所做出的的反应(隐性的越界)却很难,因为隐性的越界伴随着很多的应该和理所当然,想要看见这个部分,就需要对自我的冲击与内省。

第10页:当他人侵犯了你的界限时,该为你的困扰、需求甚至情绪负责的人是你自己,你是那个要主动去沟通的人。

第10页:这种沟通不是去指责对方应该如何,而是坦诚对方的行为带给你的困扰是什么,坦诚你的感受,这才是一个灵魂成熟的人该有的方式。

第11页: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真正的界限感是带着温度的,是源远流长的细水,滋养彼此的灵魂,因为当中充满尊重和信任。

第20页: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

第105页:为自己负责任,就是不断让自己成长,让自己完整。当我们越来越成熟时,我们才能以生命影响生命,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James P. Carse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

第17页:我们过着一种人生,而表演者另一种或几种人生,并试图让自己一时的遗忘成真并一直以往下去,这个事实我们何时才会去面对呢?

第17页:自我遮蔽是一种矛盾行为,一种对自由的自愿抽离。

第22页:惊奇导致有限游戏终止;而它是无限游戏继续的原因。

第23页:这里的开放并非指坦率,而是开放自己的弱点。这并不是暴露自己不变的个性——一如既往的真实自我,而是暴露自己不断的成长——有待成为的动态自我。

第23页:教育揭示出过去的越来越丰富的东西,因为它发现了过去未完成的事物,训练将过去视为已结束的时间,将未来视为将结束的时间;教育引导人走向不断的自我发现,训练引导人走向最终的自我定义。

第31页:人们往往想要保存的是公众形象,一种永远受到遮蔽的自我。

第31页:无限游戏参与者的生和死都是为了延续他人的生命。

第33页:无限游戏参与者对游戏是否能继续的影响最小时,其表现就最好。正因此,他们以凡人之躯参加游戏。

第36页:只有两种或多种因素处于对立时,权力才变得明显。

第37页:权力由游戏的结果决定,一个人并非因为强大而获胜,而是通过获胜变得强大。如果在游戏开始之前,一个人就拥有足够的权力赢得游戏,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根本不是游戏。

第40页:我有力量并不是因为我能通过与他人的竞争的结果去强迫他人做我想做的事,而是由于我能允许他们在我与他们竞争的过程中做他们想做的事。

第41页:邪恶不是对权力的获取,而是权力的表达。

第72页:规则是对一致同意的一种表达,并不是对一致同意的要求。

第140页:神只有通过聆听,才能创造一个世界。


Simon Sinek | Penguin Random House UK | ISBN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NE TO TAKE ACTION

  1. WHY is what you BELIEVE in which benefits everyone, but not WHAT are you doing.

  2. Start with WHY, but know HOW, WHAT you do serves as the tangible proof of WHY you do it.

  3. WHY, HOW and WHAT must be BALANCED.

Page 80: When we are selective about doing business only with those who believe in our WHY, trust emerges.

Page 88: Cultures are group of people who come together around a common set of values and beliefs.

Page 89: Some people are good fits in French culture and some people are good fits in American culture. It is not a matter of better or worse, they are just different .

Page 90: A company is a culture.

Page 104: That's remarkable concept: only when individuals can trust the culture or organization will they take personal risks in order to advance that culture or organization as a whole.

Page 111: This is the root of passion. Passion comes from feeling like you are a part of something that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If people do not trust that a company is organized to advance the WHY, then the passion is diluted.

Page 185: The single greatest challenge any organization will face is ... success.

Page 214: It comes from looking in the completely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where you are now. Finding WHY is a process of discovery, not invention.


约翰·格里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SBN

不知道和「创新者的窘境」、「第二曲线创新」、「刻板印象」、「三岁看老」、「执着执念带来的痛苦」,相关的自然原理,是不是因为:

第166页:重点在于,当连接数超过节点数的一半时,系统会从一个无趣的状态(许多纽扣中存在少数连接)进入另一个具有更多结构的稳定状态,这时再进一步改变的空间变得极为有限。

第178页:我们不是以某些标准来衡量谁比较适合生存,而是以能否存活繁殖来论断真正的赢家。

第187页:在演化景观上不存在任何物种的"最佳位置",它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抓住机会,向更好的位置移动,即便现在看来是好的,在几代之后也有可能会变得无比糟糕。

第192页:除非环境发生变化,否则最适应的物种只会做出少许改变。

第219页: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某地的生命为了造福另一地方的生命而扮演着自我牺牲的角色。每一种生物都为自身的最佳利益而存在。


本杰明·富兰克林 | 译林出版社 | ISBN

第159页: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


《次第花开》

希阿荣博堪布 | 海南出版社 | ISBN

第135页: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

第170页: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彼得·考夫曼 |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第485页: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习惯性地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


Daniel Kahneman | 中信出版社 | ISBN


《舆论》

沃尔特·李普曼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经验」一样(本应该)是中性的,它既是对同一个客体避免和简化的对已知部分的重复理解,又是主动性懒惰对未知的进一步了解。

在很多的时候,人们使用权力和权利,让为自己生活环境留存在已有由的刻板印象中——为了自身的舒适——符合自己的预期、恒常。

难的是,不断地对自己已有的刻板印象进行「重构」,这是一个及其费脑力的活动,且很难觉察到"短期收益",会给人一种「有什么用?的感觉」。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最难得、最珍贵的投资。

第258页:首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最令其感兴趣的事物永远是他自己;除此之外,他最关心的则是他的邻居。


M.Scott Peck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ISBN


M.Scott Peck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ISBN


《孤独六讲》

蒋勋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SBN


《乡土中国》

费孝通 | 人民出版社 | ISBN


金韵蓉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请让他自由;

如果自由了,他选择回来,他永远就是你的;

如果自由了,他选择离开,那么,他从来就不是你的。


荣格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


《導演功課》

David Mamet | 遠流 | ISBN


亚拉伯罕·马斯洛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ISBN

第154页:人变得越完整,世界也变得越完整。这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条信息的含义显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内容,还有来赖于人格对它的反应程度。更“高深”的含义只有更“高深”的人才能领会。站得高,看得远。

第193页:"疾病的本质是渴望得到不利于我们的东西。"


《扫除道》

键山秀三郎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ISBN


岸见一郎 | 千寻·晨光出版社 | ISBN

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

学习不是为了被别人认为优秀,而是为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用。


查理斯·道金斯 | 中信出版社 | ISBN


维克多·弗兰克 | 华夏出版社 | ISBN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数学之美》

吴军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约翰·戈特曼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

第23页:在最牢固的婚姻中,丈夫与妻子有着很强的共识,他们不仅相处融洽,而且还相互支持对方的希望和抱负,并将这作为他们共同生活的一个目标,这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相互尊重”和“以对方为荣”的真正含义。

第171页:婚姻常常陷入“要是”困境,要是配偶再高一点、再富裕一点、再聪明一点、再整洁一点或再性感一点,你们所有的问题都会烟消云散。一旦这种心态占了上风,冲突就很难解决。在你接受配偶的缺点和不足之前,你不可能成功地向对方妥协,相反,你会一直想方设法地改变你的配偶。冲突的解决不在于改变一个人,而在于协商,寻找共同点,找到双方都能适应的方法。

第223页:任何婚姻都有一个重要目标,即营造一种氛围,鼓励每一个人坦诚地谈论自己的信念。说得越坦诚,越尊重对方,你们各自的意义感就越有可能混合在一起。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吉林出版集团 | ISBN


克斯斯托弗·安德烈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

\(自尊= \frac {成功}{自我要求}\)

  • 自尊取决于在我们眼中我们的行为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接近自己的理想时自尊水平偏高,远离自己的理想时自尊水平偏低。

  • 对于自尊来说,最理想的方式是培养出两种视角:往下看让自己安心,往上看激励自己努力。


William Knaus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能力陷阱》

埃米尼亚•伊贝拉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


大卫·奥格威 | 中国物价出版社 | ISBN


Kerry Patterson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每章背后的小结很棒)


《瞬变》

Chip Heath, Dan Heath | 中信出版社 | ISBN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 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 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 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樊登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Harriet Lerner / 哈丽特·勒纳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第112页:我们总是这样,一遇到问题就像搞清楚谁对谁错,是谁挑起的争端。实际上人际关系问题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上面两位旁观者既对也不对,因为人际关系是以圆形而不是线性方式互动的。也就是说,一方的行为会引发并强化另一方的行为。对于人际关系问题来说,我们要考虑的真正问题不是争端由哪一方挑起或是哪一方不对,而是双方怎样才能在互动中各自修正自己的应对方式。


《联盟》

里德·霍夫曼 | 中信出版社 | ISBN


《胜者思维》

金一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


亚伯拉罕·马斯洛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


利玛窦·墨特里尼 | 新世界出版社 | ISBN


铃木敏文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


杰克·韦尔奇 | 中信出版社 | ISBN

第11页: 最好的使命陈述就是要这样,既目标远大,能鼓舞人心,又切合实际。

所谓“目标远大”,就像:“哇,太好了,这个目标听起来太棒了,我要努力实现它。”

所谓“鼓舞人心”,就像:“太好了,我知道如果我们努力去做,一定能做到。”

所谓“切合实际”,就像“这个目标听起来非常合理,我要和我的团队努力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