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现的自我》


I 未发现的自我

第一章 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5 大部分人以为“自我认知”就是对可意识到的自我的认知。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了解自己。但是,自我只了解其自身的内涵,而对潜意识及其内涵一无所知。人们总是通过常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们自己的了解来衡量自己的自我认知,而不是根据大部分被隐藏的真实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这方面,精神如同其他有生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人体构造一样,常人对之了解甚微。

7 以理论假设为基础的自我认知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因为认知的对象是个体——是一个相对的特例和一种不规则的现象。因此,普遍性和规则性不是个体的特点,个体的特点是独特性。人,不是一个周期性的物体,如上述分析,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不能被了解,也不能与其他个体相提并论的。同时,人类作为物种之一,可以且必须被当做一个统计单位,否则关于人类的普遍性就无从描述了。处于这个目的,就必须把人类当做一个可比较的物体来研究。因此就有了具有普遍有消息的人类学或心理学,把人类当做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被平均化的对象,抹去了所有与的个体特征。但这些个体特征正式了解人类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我要了解人类一个个体,就必须放下所有关于人类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摒弃所有理论,而是采取全新的、不带任何偏见的科学态度。我必须要有自由、开放的思想才能了解人类,而关于人类的知识或对人的性格的洞察都是以所有普遍的人类的知识为前提的。

10 科学教育主要是建立在统计学真理和抽象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向人类呈现了一个不真实的、理性的世界,而个体在其中只是一种边缘化现象,不发挥任何作用。

. 在科学假设的影响下,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及个体的人,事实上还包括素有个体的事件,无论什么,都被调匀了,概念被模糊,真实性被曲解,一切都变得概念化和平均化。我们不应该低估统计世界的这种心理效应:它拒绝个体化,而趋向看到一个个无名小卒堆起来形成集体。

12 此外,为了安顿混乱无序,群众中总要产生出一位”领袖“,而这位领袖又都不可避免地沦为膨胀的自我意识的牺牲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当个体与集体结合时,个体把自我淘汰了,这种发展在逻辑上不可避免。广大群体的聚结令个体泯然于众,除此之外,科学的理性主义剥夺了个体存在的基础和尊严,也是产生这种心理上的集体思维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社会单元,个体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体,而变成了统计局发布的一个抽象数字,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可以互换的角色。从理性的眼光或从外部来看,个体其实从来就只是那样,从这一点来说,要继续谈个体的价值和意义似乎都非常荒唐可笑。事实上,当反面的事实如此显而易见时,你都很难想象个体会被赋予如此多的尊严了。

13 群体越大,个体就变得越渺小。但是,如果个体被自己的弱小无助感所压倒,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毕竟个人的生活不能与公共福利以及更高的生活标准相提并论,那么他就已经踏上了通往国家奴役的道路,即使不了解也不想要,他已经成了国家奴役的顺徒。一个只是往外看,而且在大庭广众面前畏缩不前的人,不会与他的感觉和理智做任何斗争。但那正是今天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都被统计真理和庞大的数字迷惑和震慑住了,而且每天都被告知,人的个性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任何群众组织能代表和展现它。

第二章 与大众思想相抗衡的宗教

15 因为要把个体变味国家功能的一员,就必须铲除个体赖以依存的其他外物。而宗教正是人类对个体体验中非理性事实的依赖和服从。这些非理性事实不是直接指社会和身体状况,而是更关于精神态度。

16 然而,宗教给人类另外一种与“现实世界”对立的权威。个体对神的信仰的教义对人类有着极高的要求,如同现实世界对人类也有着同样极高的要求一样。有时,甚至会出现这种情况:教义的要求的绝对性使人疏离现实世界,同样的,当个体屈从于集体心理时,他也将自我疏离。在前一种情况里,为了维护宗教教义,个人可以丧失判断力和决定权,在后一种自我疏离的情况里,个人也同样可以丧失这两者。

. 所谓信条,表达的是某种确定无疑的集体信仰,而宗教一词,则表示着人与现实的某种具有形而上的、超越世俗因素的主观关系。信条是一种主要着眼于现实世界的信仰,因此是一种入世的东西;而宗教的目的和意义却着眼于个体与神的关系(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或是个体与拯救和解脱的关系(佛教)。所有的伦理学都来源于这一基本事实,没有个人对神的责任感,这些伦理学只能称作传统道德。

17 因此,信封一个信条,绝对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常常是一个社会问题。

18 奠定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基础的,不是道德原则,无论它有多高尚;也不是教条,无论它有多正统;而完全是经验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无可争议的经历,是个人与超越尘世的权威间强烈的个人互惠关系,是对“现世”和“理性”的抗衡。

19 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不能长期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个体如果不能找到一种可以使外界强大影响力相对化的超现实原则,就永远不可能从其他任何地方为自己的存在和自我精神与道德自主权找到现实的理由。

21 “魔法”的显现使相关的人获得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正是做出决定所必需的,因为在决定某种程度上难免都会是片面的,因为做决定被认为是一种冒险。即使独裁者也这么认为,不仅有必要使国家法令处处透着威慑力,而且有必要彰显眼里来付诸实施。军乐队、旗帜、标语、游行和恐怖示威本质上与用来吓跑鬼怪的教会游行、炮轰、烟火等没有区别。

. 传统坚称理性主义者将矛头直接对准仪式的神奇效果,实际上完全偏离了重点。关键是他们忽视了仪式的心理效应,虽然双方都处于截然相反的目的对之进行利用。至于他们各自的目的,则存在一个相似的情况。

23 正如我已经指出的那样,独裁国家不但剥夺个体的权利,还从精神上掠夺个体形而上学的存在基础。个体的道德决定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有盲目的大众运动,谎言因此成为政治活动的行动原则。国家从中得出来上述逻辑结论,而千百万的国家奴隶完全地被剥夺了所有权利这一事实也是无声的证明。

. 出于这个原因,人们不能期待从共同体身上能产生什么效果,可以超过环境的暗示性影响——那就是个体身上真正的、根本的改变,无论好坏。这样的改变只有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产生。

第三章 西方国家在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28 人们称信仰为真正的宗教体验,但仍会忍不住去思考,信仰实际是一种次要现象,因为我们首要被灌输的是信任和忠诚。

31 美国与欧洲也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具有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目标,他们又都缺乏那种展现和掌握整个人类的关键要素,即以个体为中心并作为万事的标准。

仅仅这种观念本身就足以在各方面引起最强烈的怀疑和抵制,人们几乎可以断言:与大多数人的价值相比,个人的价值微不足道,这得到普遍的、一致的支持。

. 不幸的是,这幅令人骄傲的、宏伟的人类蓝图,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与真实的现实图景格格不入。在现实里,人类论文机器的奴隶和牺牲品,而机器侵占人们的时间和空间;人类还被应该用来保家卫国的军备势力所威胁和恫吓;人类的精神和道德自由,虽然在一半的世界里在一定范围内被保障,但也时常在混乱中迷失方向,而在另一半的世界里却已经灰飞烟灭了。最后,为了给这种悲剧注入喜剧,这万物的上帝、宇宙的仲裁,固执己见,将自己的尊严和自主性弃之如敝屣。

第四章 个体对自身的了解

33 人类,是一切发展进程的煽动者、发明者和推动者,所有判断和决策的发起者、未来的规划者,却令人吃惊地让自己成为可以忽略不计的量体。

. 人类懂得如何从解剖学和生物学角度区分自己与其他动物,但作为一种有意识、有思考能力和语言天赋的生物,他缺乏一切进行自我判断的标准。

36 个体的人是意识的载体,不产生违背自身的精神,相反,人由精神预制成型,被从童年时期就逐渐苏醒的意识所滋养。所以,如果精神具有高于一切的经验主义的重要性,那么个人也理应如此,因为个人是精神唯一的、直接的表现。

这一事实必须被明确强调,原因有二。第一,个人的精神,由于其个体性,异于统计法则之外,因此当它受制于统计学评估的校准影响时,它的主要特征就被剥夺了。第二,只有当精神承认教会的教义,换句话说,只有当精神屈从于集体范畴的时候,教会才认可其有效性。在这两种情况之下,对个体性的希望被看做是负面的顽固。科学把个体性贬作主观主义,而教会则在道德上指责它是异端邪说和精神自傲。

. 因此,人发展成为自我具有重要意义,其全部的含义几乎没有开始被人类所赏识,因为人们过多地关注外部,而阻挡了直接通往内心体验的路。如果大多数人在私密的内心深处没有对个体自主性的向往,那么人,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摆脱集体的压制而生存。

37 所有这些障碍是的正确评估人的精神愈发困难,但是有另一个显著的事实值得一提,相比之下这些障碍就不算什么了。这就是普遍的精神病治疗学所认为的,精神的贬值和其他心灵的启迪遇到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恐惧——在潜意识领域中发现的令人惊慌的恐惧。

39 主观化(用技术术语来说,指的是移情与反移情),创造了人与环境的隔离,创造了一种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不希望出现的社会局限性,但这种社会局限性,当理解占据主导地位时总会到来,而且不能被知识所平衡。随着理解的深入,主观性与知识的距离也更远。理想的理解是最终双方草率地赞同对方的经验,这是一种不加鉴别的被动型外加最彻底的主观性和社会责任感丧失。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因为这要求参与理解的两个人完全相同。人与人的关系早晚会达到这样一个阶段:一方会觉得,他正被迫牺牲自己的个体性以便被另一个的个体性所吸收。这一不可避免的结果破坏了理解,因为理解同样假定了双方个体性整体的保留。因此,最好懂得,理解只能是在理解与知识达到平衡的程度才能取得,因为不计代价的理解反而对双方都有伤害。

43 最终,一切事物都取决于个体的性质,但是我们这个极为短视的时代只从大多数和大规模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即使有人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太多被一个暴君控制的训练有素的暴民和暴乱。遗憾的是,这种认识似乎还未深入人心,人类的愚昧无知非常危险。人们仍旧快活地组织大规模行动,他们相信大规模行动最有效果,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最有势力的组织只能通过最冷酷无情的领导和最廉价的口号来维持。

. 遗憾的是,如果个人不能在精神上获得真正的再生,那么同样的,社会也不可能得以再生,因为社会毕竟是需要上帝救赎的个体的总和。因此,我认为一切都是错觉,当教会设法——明显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劝诱个体加入一些社会组织,使之陷入毫无责任感的状态之中,而不是把个体从麻木和愚钝中拯救出来,也没有使个人明白他本事即是拯救世界的重要一员,因为拯救世界是由拯救没一个个体的灵魂组成的。

45 一如所料,所有的大规模运动都容易倾斜到由大多数人组成的斜面上去。哪里人多,哪里就安全;什么东西信的人多,就肯定是真的;什么东西想要的人多,就值得去奋斗,就是必要的而且是好的。在众多的动荡中,人们有能力通过武力来让没要的愿望都如愿以偿;但是在这些愿望之中,最甜美的愿望,还是希望人们都温和地、没有痛苦地回归到孩童时代,回归到父母膝下,回归到无忧无虑、无需担责任的状态中去。一切的思考和照料都由上帝来完成,一切的问题都有答案,一切的需求都有必要得到满足。大众的这些儿童般幼稚的梦幻都是不现实的,他也从未想过去问,这人间天堂是谁来买单?这样,现实问题最终还是要留给更高的政治或社会权威来解决,而实际上这个权威非常乐于从命,因为这样一来他的权力就增大了。他的权力越大,个人就变得越软弱、越无助。

51 正如典型的精神症患者潜意识里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阴暗面一样,一个正常人也如此,同神经症患者一样,只能在他的邻居身上或者在这条鸿沟另一边的其他人身上看见这个阴暗面。

53 本能绝不是一种盲目而不确定的冲动,因为事实证明,本能可以调节自身并适应确定的外部环境。这种确定的外部环境赋予了本能明确的、不能减少的形式。

54 人类的知识,本质上来说,存在于不断的适应中,适应哪些给我们提供了先验的原始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需要一定的调节,因为在其原始形式中,它们适合于古老的生活方式,但不适合一个尤其是有区别的环境需要。如果本能的活力能够持续进入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存是绝对必要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这些原始形式,以便足够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第五章 对生命的哲学解析和心理学解析

55 但是,我们的思想总是不幸地缺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总体局势的变化。它们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只要世界上没有事物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些思想已经或多或少地适应了世界,正令人满意地进行着运转。因此没有强烈的理由要求这些事物再去进行重新的改变和调整了。只有当情况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外部环境和我们的思想之间产生了令人无法忍受的裂缝,我们的思想变得过时的时候,我们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中的普遍问题才会显现出来,而且那些保持本能的能量流动的原始形象如何才能被重新定位或重新调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56 如今,我们一切的基本信念正变得越来越理性化。我们的哲学和古时候已经不同,不再是生活之道,而变为一种高智商的学术研究了。

. 因此,在一切情况之下,知性的理解无论如何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只有当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进行的评估不够充分,换句话说,在人们对至高无上的理智坚信无疑时,才开始呼唤知性的理解的到来。

57 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比信仰和知识之间开始展开的鸿沟更典型、更有症状性了。两者间的对比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说,这两者以及两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但是,两者都关注的是我们生活的同一个经验世界,因为甚至连神学也告诉我们,信仰是建立在事实之上的,这些事实是我们在这个已知的世界里,从历史上来说可以被感知的。

. 信仰和知识之间的裂痕是分裂意识的一种症状,这种分裂意识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精神错乱的一个特点。

60 盲从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之一,但是这种盲目相信也是神经症患者为了平息他自己胸中的质疑者,或者说是为了用咒语的方式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而常常采用的权宜之计。人们常常认为,要使人步入正轨,你只要“告诉”他“应当”去做什么就行了。但是,至于此人是否能够或是否愿意去这样做,却是另一回事。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仅仅靠劝说、规劝、告诫以及给出好的建议都是无济于事的。他还必须熟悉病症的所有细节,掌握有关病人病情的权威知识。因此,他必须和患者个人相处,探索病人思维中的所有沟回脑路,其能力甚至要远超任何一位老师或心灵导师。

63 没有什么能像学习能力那样,使人与自己本能的行为模式相脱离,而最终成为一种真正的驱动力,驱使人类的行为模式向前转化。正式这种学习能力,使人类的存在发生了变化,是人类需要对文明带来的各种变化进行适应。

. 因此,人的意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来指导自己的,而且正是意识的这种特性,才使得人们必须不断地适应自己的精神和技术资源。这项任务非常严格,要完成这项任务又如此有利可图,以至于人们在此过程中逐渐忘掉了自己的本能,用关于自我的概念来替代自己的实际存在。这样,人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滑到了一个纯粹的理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逐渐取代了客观事实。

66 没有精神就根本不会有世界,更不用说有人性化的世界了。事实上,一切都有依赖于人的精神及其功能。我们对之付出再多的关注也是值得的,尤其是现今,所有人都承认,未来祸福不是由野生动物决定的,不是由自然灾害决定的,也不是世界范围内的瘟疫决定的,而仅仅是由人的精神变化决定的。

67 在我们的世界里,意识的绝望主要是由本能的丧失造成的。造成这种情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精神发展在今天大大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大,他头脑里的知识和技巧就越多,他对那些仅仅是自然的和偶然的事物,对那些非理性数据,包括那些根本谈不上意识的客观的精神,所产生出的轻蔑也就越深。

第六章 自我认知

75 由于人们普遍地相信,人类是意识所了解的自己,因此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无害的,这实在是在罪恶之上又增加了一层愚蠢。虽然他们并不否定已经发生的和仍在继续发生的可怕的事情,他们却认为这些事情是“别人”所为。

77 邪恶并不是人类做出的选择,而是与神俱来的人的本性。如果我们不再回避这种认识,那么善恶在心理层面即是平等的且相互对立的伙伴。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精神二元论,精神二元论深埋在政治世界的分裂中,甚至是在现代人自身潜意识的分裂中。二元论并不是来自这种认知,更确切的说,我们一开始就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令人痛苦的想法使我们不得不对很多愧疚担负个人自己的责任。因此,我们总喜欢把这种罪恶转嫁到个体或集体犯罪团伙的头上去,而自己表现得很无辜,否认对邪恶有大体的倾向性。这种伪善并不会长久,因为经验表明,人性本恶,除非是根据基督教的观点,人类愿意去假定一个有关于罪恶的形而上学的原则。这种宗教观点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使人的良心免除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而将责任转交给魔鬼。

79 但是,人们对罪恶的恐惧在自己心中是看不到的,却总能在别人的心中看到,尽管我们都知道核武器的使用意味着现在的人类世界会走向灭亡。

80 没有什么比道德上的自鸣得意和责任心的丧失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分裂和离间作用了,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收回自己的投射那样促进对立双方之间的理解与和睦了。这种纠正的方法是有必要的,需要进行自我批评,因为一个人不能只是让别人收回投射。人们没有对这些投射的认识,正如他们也不了解自己。只有从更广泛的精神层面去了解我们自己和别人,我们才能认识自己的偏见和幻想。这样我们准备好去认真地怀疑我们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并且细致地良心地与客观事物进行比较。

82 欺骗是一种压制和迫害别人的非正当手段,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为了承认我们的不完美,承认阴影的存会使我们拥有必要的谦虚。 在任何需要建立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这种意识上的认可和考虑就很有必要。人类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分化和完美的基础上,因为分化或完美都只强调差异性,或者正好起到相反的作用;正相反,人类关系是建立在不完善之上,基于人的脆弱、无助和需要支持,这正好是依赖性的基础和动机。完美的人并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然而脆弱的人需要,因为脆弱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他不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也不会让任何事物使自己陷入不利地位,或者受到羞辱。羞辱感智慧非常容易出现在那些理想主义过胜的地方。

第七章 自我认知的意义

85 为了完成这项艰苦的工作,心理学家必须拥有极大的耐心,他也不能依靠任何传统的“应该”和“必须”来行动,他也不能让其他人来进行努力,而自己却满足于扮演一个轻松的建议者和劝诫者的角色。每个人都知道宣扬那些值得向往的事情是徒劳无用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普遍的无助感是如此之大,需求是如此迫切,以至于人类宁可重蹈以前的错误,也很少开动脑筋去思考一些主观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处理的只是有关单个人的问题,而不是有关上万人的问题,这样所付出的努力才会富有成果。人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除非个人发生变化,否则什么改变也不会发生。

86 在所有个体身上产生的效果,人们都希望看到它的实现,然而这种效果在几百年之内可能不会发生,因为人类精神的转变往往要经过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而且任何理性思考过程既不能加快它的实现,也不能令其停滞不前,更不用说在一代人中产生什么效果了。然而,我们力所能及的变化是个体拥有或创造的变化,能有机会影响其他相似的人。我这里所指,并不是劝说或说教的工作,与之相反,我在思考这个众人皆知的事实:任何能够洞察自己行动的人,都因此找到了通往潜意识之路,都在不自觉地对周围的环境施加影响。随着他的意识的深入和拓宽,他也常常产生出一种原始人称为“神力”的效果。这是对别人潜意识的一种无意影响,是潜意识的影响力,其威力会一直持续下去,只要不受意识意图的干扰。

87 对自我认知的追求也不缺乏获得成功的前景,因为这里存在着一种因素,虽然这种因素完全被人们忽视了,但是它却往往在不经意间满足我们的期待。这种因素就是潜意识的时代精神。它能够与显意识的态度互为补偿,并且可以预见到即将发生的变化。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现代艺术:尽管表面看来是审美问题,实际上,现代艺术通过打破和摧毁公众眼里从前那种关于形式美和内容有意义的审美观点,从而在公众中展开了一种心理学教育。

89 幸福和满足,心智的平衡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一切只有个体能够感受,而国家是无法体验的。而国家,一方面只不过是许多独立的个体同意其存在的一个约定,另一方面,它却要持续地对个人进行麻木和镇压,施以威胁。精神分析学家是最能了解人类心灵幸福条件的人之一,他们知道,这种心灵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II 符号和梦的解析

第五章 梦的象征之原型

181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并非只是德国人的偏见,他是现代人普遍的迷信。为了维护这个教条,文明人养成了严重缺乏内省的习惯。他看不见一个事实:不管他多么理智多么有效率,仍然是被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左右。

(最后更新于 202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