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博物馆

相比于短视频、图文微博的"快消"内容,来自于书中的内容会更加的严谨和有据可查。

愿景

整理书中的内容有利于理清自己的现有认知、找到自己认知的边界。通过不同人A和B的认知碰撞,可以相互照亮还没有探索的盲区。

  • [X] 把书读薄(书的观点拆解)—— 书的结构化摘要设计
  • [ ] 观点的成立条件 —— 有效域
  • [ ] 观点的"磁场"计算 —— 相似、相斥与互补
  1.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Public Opinions: Parameter Estim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Model Uncertainty Using an Agree-Disagree Opinion Model
  2. Mathematical Model of Opinion Dynamics in Social Groups
  3. 浅谈社交网络中的意见动力学经典模型 知乎 , 原文: Opinion dynamics in social networks: From models to data PDF

「我」与观点们

三个角色

  • 原作者
  • 订阅者
  • 演绎传播者(媒介)

对于「我」来说,可以是"原创"内容的"作者",也可以是阅读别人作品的"订阅者",也可以是再加工、原作品的传播者。

一个边界

由演绎传播者组成的群体,可以与「我」有关,也可以与「我」无关。

与「我」有关的传播演绎者,就是我的生存空间,时刻发生相互作用

  • 我知道的内容,会传播给这个群体
  • 这个群体会向我传播我不知道的内容

「我」的边界在于

  • 排斥这个群体向我传播的内容
  • 不愿意向这个群体传播我知道的内容

什么是「我」?

「我」的成长在于

新的内容(可以是主动了解,也可以是被动告知)成功融入「我」这个边界之内。

「成功融入」的定义是,新的内容有效的被整合到现有的认知框架之内,使得在群体中的「自尊感」得到增强(演化为优越感、开心),或者在冲突中被保护(自尊心)。

「我」的归属在于

我的认知模型与群体认知模型(别名:群体文化)的相似度。

「我」的成功在于 我知道的原创内容加上我作为演绎者进行再创作的内容,在我周围的群体中得到了传播,「我」被群体中的个体所融入,群体中的个体得到了「成长」。

「我」的存在在于 我的原创内容在群体中的记忆。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