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应对恐惧
第1章 如何应对对死亡的恐惧
6 但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悲剧是,在逼近的危险消失后只有我们依然有恐惧感。
7 这种潜伏着的恐惧感,这种从未离去、让人无能为力的恐惧就是人类社会的"与生俱来的恐惧"。要应对对于死亡的恐惧,我们就得自我防卫。
如何应对恐惧 . 我们的文化中也有记载,这让我们因此对永生抱有希望。我们会认为,我们是更宏大事物的组成部分,即使死亡来临,也会随着更宏大的事物继续存在很长时间。这也是我们拼命想加入某一有意义群体,对世界产生持续性影响的原因所在,比如留下创造性的艺术或科学作品,人们以我们的名字给建筑物命名,将我们的财富和基因留给子孙后代,或活在他人心中。就像我们会记住深爱的人,会怀念已经去世的人一样,我们认为,自己也会被记住,被怀念。我们靠着工作,靠着我们熟知的人,靠着墓志铭,靠着子孙后代继续"活着"。
8 我们深受自尊的驱使,这种驱使力无以复加。自尊保护着我们,即使日常生活掩盖下的恐惧在涌动,我们也不会受其印象。自尊让我们每个人相信,我们的存在会持久、有意义,绝不是仅仅是终将毁灭的物质载体。坚信世界观正确性,证明个人的价值所在,这两种相生相存的心理齐头并进,让我们远离只有人类才有的恐惧——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恐惧。也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动下,人类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才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审判妓女 11 法官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专家群体,他们对案件的判断基于事实。的确,法官坚持认为回答关于死亡的一些问题并不太可能影响他们的法律判决。然而,只是想到了死亡,他们的决定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怎么回事?而且他们对此全然不知,这又是怎么回事?
. 被提醒死亡终致的人不仅对于辜负了我们人生价值的人做出了消极反应,对于坚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他们还做出了积极反应。
. 因此,被提醒死亡终至之后,对于任何强化我们所珍视的信仰的人和事,他们都会做出慷慨、积极的反应,而若有人质疑我们的信仰,他们则会义无反顾地抵制。
12 一旦被提醒死亡终至,我们总是会对那些反对或侵犯我们信仰的行为加以批评和惩罚,对拥护和坚持我们信仰的行为加以表扬和奖励。
第2章 事物的格式
对于心理安全的需求 15 童年对于心理安全的建立至关重要。如果童年不顺,通往成年的道路将会异常痛苦。
16 安全感对于婴孩来说,和饱腹的牛奶、身体的温暖一样不可或缺。然而,这种感觉并非每个婴孩都可以轻易获得。
17 在另一个实验中,猕猴被分成了两组,一组由金属丝网的母亲抚养,一组由柔软毛巾布的母亲抚养。尽管两组猕猴都喝同样剂量的奶,成长的速度也相同,可在新奇或可怕的环境中,它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 一旦最初的恐惧通过和柔软的母亲的接触得到了慰藉,平息下来,它们就会重获自信。他总结说,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们的喂养行为,而是因为和他们的身体接触让我们得到了慰藉,获得了安全感。
信任与磨难 18 多亏了兰克、哈洛、鲍比等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最终才知道,婴儿早期的心理安全主要来自父母的爱和保护。我们搂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轻柔地哄着他,他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大胆探索周围的世界。
. 行为接受纠正时,那种感觉并不好。如果妈妈强行抓住了你伸向糖果柜台的小手,阻止你去抓狗狗的尾巴,你会立刻变得不快,大声尖叫,大声哭喊。
. 孩子远不够成熟,没办法通过讲道理让其放弃危险的、让人讨厌的或不为社会接受的行为,父母会通过夸赞,肯定其良好的行为,通过谴责,否定其不良行为。
感受事物的格式 19 多数孩子五岁时就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他们会完全躲在其中。
20 每次父母带他去上学、去教堂、去看心理医生,每一次看电影,每一次偷听父母的对话,卡梅隆都在接受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恶的信号。世界被简单画成了黑色与白色。
避开死亡 24 想到死亡之后,成人通常的反应是将注意力转向爽心美食和奢侈商品——"怎么去吃午饭,去购物吧"。
25 在《绿野仙踪》中,多萝西也逃出了坏女巫的手心,逃过了死亡;匹诺曹从一个木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哈利·波特也一再利用魔法,逃过了 伏地魔1的攻击。
还有一种抗拒死亡的策略,就是将救世主人物化。在孩子看来,父母很了不起,似乎无所不能,无论何时,都可以满足他们任何肉体或精神的需求。
欲哭无泪 27 简言之,当被提醒死亡之后,11岁的孩子有着和成年人相同的反应。意识到死亡无法避免、终将到来之后,他们表现出了对其文化的永久性心理忠诚。
可怕的距离 33 为了让周围环境更加符合自身文化中的现实,人们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么说来,孩子大多会按照长辈的描述来认知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的确,如果不通过公共建筑上的十字架、国旗、电影中蒙面英雄战胜了威胁星球威胁的坏蛋等随处可见的有形符号和象征进行加强,文化信仰、价值、理想就很难维持下去。
第3章 自尊:坚毅的基础
35
自尊这一看似老生常谈的词,实则是人的适应性的核心。它代表的不是过分的自我沉溺或单纯的虚荣,而是关乎生死。 对于自我价值的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属性)只和依赖事物就可以生存的狒狒不同,人更多地需要自尊来实现自我滋养。
——欧内特斯·贝克尔,《意义的生和死》
. 正如巴波亚高中的学生会主席路易斯·盖斯特(Lewis Geist)所言,接受政府的资助会降低身份,因为午餐时间是最容易给同学留下印象的......
自尊是什么 36 因此,自尊就是感觉在一个有意义的领域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参与者。这种对于个人意义的感觉抑制了与生俱来的恐惧。
文化不同,所珍视和宣扬的内容就不同,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某些属性和行为可以让人获得自尊感,但是,时间或地点一变,结果就会不同。
.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的犹太男孩和萨比安按男孩突然换了个位置,我们就会发现,让一种文化群体为之自豪的文化对于其他文化群体来说,完完全全变成没有意义甚至是让人蒙羞的体验,因为只有当我们信奉的文化世界观认为其有价值时,某些行为和成就才会让我们获得自尊感。
37 从他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文化的标准,是否真正属于自己梦想成为的有价值的人。
前一章我们已经讲到,自尊和心理安全之间联系的种子在童年早期就已经被种下。我们会把当好孩子、做好事与父母的爱和保护联系在一起,而当坏孩子、做坏事就会因为失去爱和保护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文化通过惩恶扬善不断强化着这种联系,而"善"与"恶"都存在于人类世界中,通常相继而来。
努力扮演好文化角色,实现文化价值,于是我们成了他人口中的"医生""律师""建筑师""艺术家"或"亲爱的母亲",我们也因此被安全地嵌在了符号现实中,在这样的现实中,我们的身份帮助我们超越了生物存在短暂性的限制。因此,自尊是我们所有人心理坚毅的基础。
自尊是如何缓解焦虑的 41 自尊心会削弱我们对自己信仰及价值冲突的人的观点的敌对反应,因此,面对本来让人心烦的问题也会变得平和得多。
死亡和自尊寻求 43 哪怕只是和死亡相关的轻微暗示都足以刺激我们更努力地在世界上留下痕迹。我们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再小的层面都不放过。老板的认可、朋友的夸奖甚至路过的陌生人一个赞许的点头动作都可以增强我们的价值感,而不满、批评、被忽视,瞬间就会让我们被焦虑席卷。
自尊心不足的折磨 43 毁掉自尊有两种主要方式:第一,个体或群体对其文化世界观失去信仰。
44 人们一旦对丧失核心信仰的自信心,幻想就会完全破灭,因为他们并不知道现实按照上面蓝图来运转。没有这幅蓝图,就无法判断哪些行为合适、妥当,就无法描绘通往自尊的航线。
对于事物文化格式的信仰完好无缺还不够,一个人还需感受到其价值。如果由于你被赋予的社会地位、你的弱点,或是由于不切实际的文化期望而没有充分感受到其价值,你依然会因自我价值而挣扎。
45 如果自己的社会角色被文化主流所否定,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自尊。
. 所以在所有文化中,都有一些制定的群体扮演着低等社会角色,毫无疑问,被轻视的群体往往会拼命争取,想要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
最终,当普通公民无法获得文化追捧的价值标准时,自尊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46 被赋予巨大价值的特征和成就多数人都无法企及,美国社会尤其如此。由于商业化社会对于财富的过分追求,财富的文化价值及无法获得财富的耻辱感成就了数百万人焦虑的源头。
47 自尊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与生俱来的恐惧的影响,因此人们会竭尽所能获取自尊。实际上,人们生活中对于一切事物的渴望,其背后的推动力都是对于自尊的追逐。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
一个人的自我就是他所能称之为"他的"总和,不仅身体和精神,还有他的衣服、房子、妻子、孩子,他的先辈、朋友,他的名声、作品,他的土地、马匹,他的游艇及银行账户。所有这些都会给他相同的情感。如果"他的"在不断增多,越发富足,他就会有成就感,相反,他就会很沮丧。
48 不幸的是,事情不会总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我们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批评、排斥、尴尬,积极的自我概念也别戳得千疮百孔。我们保护自己,不受因缺点而生的焦虑感的影响,于是跟自己讲着善意的谎言,试图拯救尊严 :考试分数低是因为教授出的题目太灵活,不够直接;爱情进展不顺利,被对方抛弃,是因为我们错误地付出了感情,对方的品味太差。不仅如此,我们还尽力使自己相信,不是得不到,是我们不想要——高薪的工作会迫使我们放弃原则;获得奖项就得参加一系列的盛宴,忍受没完没了、浮夸的演讲。
. 然而,大多数人会把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做得滴水不漏。 他们会找借口,寻理由,将缺点的即时影响模糊化,而后再回来,尝试做出调整。在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乘风破浪,需要在自我怜悯和诚实客观之间找到绝佳的平衡点。
缺乏自尊的代价 49 不管缺乏自尊的原因和方式如何,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深受焦虑折磨,缺乏自尊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减少焦虑。
50 尽管多数缺乏自尊的人都不会成为大肆杀戮者,但研究已经证明,缺乏自尊与违法犯罪及暴力反社会行为的确相关。
真自尊和假自尊 . 自尊并不能保证成功的人生或取得卓越成就。成功和成就需要天赋、良好的训练、较强的动机和投入以及持久的努力。但是,自尊却是心理安全的关键,我们已经看到,自尊有助于缓解焦虑,并减轻想到死亡时的防御反应,让人更加有韧性,同时也有助于身心及人际关系健康。
51 一个有真正且持久的自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首先,他们很稳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自尊测试分数都很高,不会今天自尊很强,第二天又缺乏自尊。这种总体积极的自尊可以阻止闯红灯、杀人等极端时间的发生,自尊不容易动摇,且不会日复一日地剧烈波动。这样的人会在变化来临时泰然接受,不会花太多时间和他人相比。这样的人看上去很平静,很满足,自信但又谦卑,经常会服务他人,投身于某项事业。
. 有时候你或许认不出这种有真正自尊的人,因为他们未必是名人,未必会拼命让他人注意自己,但是,他们会让你看到,那种稳定和智慧不言自明。有着持久自尊的人就像高大粗壮的橡树或红杉,因为根深深扎在了土壤里,所以能够随风弯腰。他们爱得坦率,会自嘲,并享受当下。他们知道自己犯过不少错误,会承认,但不会因此郁郁寡欢。他们会自我怜惜,会明白,错误其实是学习的机会。如果错了航班,他们不会对售票处的人员出口恶语,他们只会重新购票,等待下一个航班。对话式,他们更愿意说说对方,而不是让话题始终围绕着自己。
然而,有些人童年时期就没有形成自我价值的安全感,继而只能靠过分的吹嘘和极端的扭曲性防御行为抵制关于存在的恐惧感。这样只会形成夸张且脆弱的自我形象,带来的安全感也是暂时的,且需要不断地得到慰藉和确认,稍遇挑战,就不堪一击。
53 自恋者只是在意识层面"活在自己心里的传奇",但与此同时,在无意识的精神基底,他们根本不喜欢自己,意识表层之下潜伏着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缺陷感。
. 真实价值感是抵制暴力和攻击的源头,自恋者缺少抵制的源头,就会猛烈攻击他人,以重拾被破坏的自豪感。研究表明,高度自恋却又缺乏自尊的人感觉他人侮辱自己时,尤其容易攻击他人。
. 此外,自恋者尤其好斗,憎恨和他们有相同追求的其他人获得成功,如果其他人在某一方面明显超越了他们,他们就会很不安。他们会小心避免一切对他们夸张的自我形象的挑战,死死抓着不真实的自我形象不放手。
. 相比较而言,一个拥有真正自尊的跑步者会因为自己的成绩而骄傲,但更感兴趣的是自我提高,而不是获胜。他会热切期望和奥运会运动员一起跑步,这样的话,他会备受鼓舞,向对方学习,也能准确估测出自己的技术水平。
"食物很美味" . 自尊,就像古希腊帕台农神庙宫殿坚固且优雅的圆柱一样,是人类坚毅的基础。我们从自尊中获取的心理滋养和每一天从面包中获取的身体滋养同样重要。
54 相反,一旦拥有自尊,我们就会收到鼓励,充满热情,因而就能够避开身心的不幸。关于点击的实验就已显示,自尊有利于预防恐惧,在心理层面如此,在较深的生理层面也是如此。就像蠕虫和蝙蝠拼命想要存货一样,我们中很多人也会拼命保持自尊,因为对于人类而言,自尊就是对抗死亡的象征性保护。
. 一个方法就是鼓励个人形成多样化的自我观念。比较,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可以是美国人、基督徒、律师、共和党人、父亲、高尔夫球手、印第安纳州胡希尔人的支持者以及消防志愿者等。身份的不同和不同的社会角色相对应,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关的标准。有些人更容易达到其中一些标准。
. 把心理的"蛋"放在很多不同的"篮子"里,我们就更有可能更持久地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还有一点很重要——要知道哪只"篮子"对我们来说比较合适。
.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帮那些被边缘化和遭受排斥的人培养其社会角色,获得发展的机会。
55 我们已经看到,想要获得心理的平静,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对于有意义的世界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
第二部分 不同时代的死亡
第4章 猿人:从灵长动物到人类
人类认知的黎明 59 符号对认知有独到的好处,对语言更是如此。
60 有了符号,我们的祖先就可以思考那些对他们的感观没有产生即刻刺激的形象,因而就可以更好地学习过去,计划未来。
符号还有助于让社会联系超越面对面的接触。
.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却认为,自我意识是适应社会生活时才出现的。能够反思自己感受的个体也会思考他人的感受,因而才能更好地传达他们的愿望,更好地预测周围其他个体的行为。
仪式:用行动表现的美好梦想 64 一些舞蹈和歌曲的组合,进一步发展,可能就形成了最早的仪式。米森注意到,猴子用来平息冲突、表达感情的方式含有节奏感和旋律感。
. 仪式不仅具有修复性,而且可以用来改变悲惨的情况,因为其实质就是"用行动表现美好的梦想"。 我们会把希望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
艺术与超自然 69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深思之后,曾这么说:"没有艺术,现实的粗陋会使世界变得让人无法忍受。"用艺术描绘超自然,使所有已知文化的一个特征,也是构建并维系现实之超越死亡的超自然构想的根本。
第5章 真实的永生
77 从历史角度来看,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用两种常常相互重叠的方式来追求永生。一种是"真实的永生",这种"永生"试图让人们相信:人们可以在生理上长生不老或者人死后身体和灵魂中的某些重要部分还可以延续下去。
78 另一种实现"永生"的途径则强调: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是不可延续的,但是在人死亡之后,他的身份和名誉或者是生命中留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都将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就是"象征性的永生"。
视死如视生 80 宗教信仰的确能够起到减轻人们死亡焦虑的作用。
灵魂简史 83 在此基础上,笛卡尔意识到,他唯一能够确定无疑的事情就是他"正在怀疑"。如果要怀疑的话,人必须首先进行思考,要进行思考,那么首先必须有会思考的人存在。所以,思考让人类变得真实——这就是所谓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 I am)。
祈求长生的炼丹术 85 中国人通过倒角巧妙地把宗教和追求永生结合在一起。道教主张人应该与"道"和谐相处,而所谓的"道"是一种可以统治一切的、不可言喻的神秘精神力量。
现代的永生主义者 93 正如埃及人喜欢说的那样:"说起死者的名字,就是让他们再活一次。"人类始终都在使用"尽可能的手段"来追求永恒。为此,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在尽力逃避着肉体的死亡、追求者"真实的永生",而且还一直充满着对"象征性永生"的渴望。
第6章 象征性永生
家族才是永恒 97 世界各地的调查证实,由于存在死亡,人类更希望通过孩子,以象征性的方式延续生命,超越死亡。
98 我们不仅希望孩子可以遗传自己的基因,还希望他们将我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家族冗余传承给子孙后代。
. 事实上,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背离自己的信仰而断绝关系或将他们抛弃,甚至是杀害他们,都说明我们将我们珍视的意志传给孩子们,比将基因传递给他们更重要。
声名远扬 99 到16世纪,随着印刷术的问世,以及肖像画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人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样貌保留下来,以供后代瞻仰。
生活富裕:财富的诱惑 104 在古希腊,上流社会将体力劳动视作辱没尊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强调,大多数人劳作"是为了支持少数人,即精英阶层从事脑力劳动——哲学和政治"。
. 在《道德情操论》(斯密巨作《国富论》的补充本,知名度稍逊)这本书中,作者发现人们追求财富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获得"额外的财富",满足自己被他人尊重的基本心理欲望,"人们渴望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带来的尊重和赞美"。
. 积聚财富预示着从相对平等的半游牧采集狩猎社会向农业和工业社会转变的开始,在前一个社会中,人们依靠实际能力而获得尊重,而在后一个社会中,人则较少考量个人成就,更看重威望,而威望主要依靠获取和展示财富来衡量。
107 如果你能负担起昂贵的物品,人们就会关注你,你就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尊心抗击死亡恐惧的关键壁垒就会被抬的更高。
108 这与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对"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进行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人类是一种会死亡的野兽,如果他能得到钱,就会一直买一直买一直买。我认为人类把能买来的东西都买来,是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有一种疯狂的希望,即只要不停地购物,生命就能不断延续下去。"
英雄民族主义和魅力型领导者 . 荷马的英雄史诗以及修西得底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描述都提到,人们的优越感来自对某一大部落、伟大城市或某一欣欣向荣帝国的归属感。
109 贝克尔发现,魅力型领导在获得追随者的狂热追随前很少会单方面宣称自己的权利。
.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转向效忠个人,那些人格无缺陷的人,他们非常勇敢和自信,能够描绘出伟大宏图,使人们觉得可以重新加入某一项崇高的事业。此外,贝克尔还指出,这位魅力型领袖一定会做出引人注目的初始行动,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使他看起来高大伟岸,迷倒众生,让追随者愿意肝脑涂地。带着崇敬之情,希望重燃生命的意义,人们纷纷加入到这位领袖的伟大事业中去,希望实现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因民族主义以及对魅力领袖崇敬之情和对他们的认同感,人们在这时便会制定出"集体永生"的头衔,来满足自己要战胜死亡的病态需求。
111 此后,希特勒平稳的个性在他气势恢宏的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安抚仰慕和称赞他的人群,对恢复德国国力和军事实力持有诚服和坚定的态度。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清楚明了地显示出纳粹世界观对安抚民众对死亡的恐惧,给人们带来超越死亡的信心所具备的核心意义。
第三部分 现代的死亡
第7章 人类毁灭本性的解析
116 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十分注意在各自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内建立并保持自己的自信心,并使自己符合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标准。但是,当我们遇到持有不同信仰的人时,我们有时就难以保持对自己文化世界观的坚定信念和自己的自信心了。这样一来,邪恶的阴谋几乎就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19 我们的社会文化体系帮助我们暂时抵御了死亡恐惧对我们心灵的侵蚀,但是其他人另有一套完全不同的信仰体系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死亡恐惧。如果我们承认别人的信仰体系是"真理",那么我们自己的信仰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只有自己的信仰才是所谓的"真理",因为只有坚持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我们才能坚信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才能坚信我们自己是重要的、可以永生的存在。"一种文化总是另外一种文化的潜在威胁,"贝克尔说,"因为别人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能够证明人类可以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内活得很好。"
. 不同信仰体系之间相互构成的威胁远比那些相互矛盾的创世故事更加深刻。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所信仰的一切以及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可能被另外一种世界观体系所挑战。
. 因为我们的现实文化观念体系对死亡恐惧有一定的压制作用,所以如果我们承认与我们相反的信仰体系具有合理性,那么就会把压制的死亡恐惧释放出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贬低和否认别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或者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信仰并把他们的文化纳入到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来,或者完全忽视他们、消灭他们。
120 象征与符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事实上,它们是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和改造现实能力的基础。
.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恐慌投射到与我们具有文化差异的他人身上,并且把他人当作所有邪恶的集合体。当一种文化体系中的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心理安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外一个文化体系中的"他人",或者向他人发泄自己的仇恨时,而另外一个而文化体系中的"他者"往往也会采取相同的策略进行反击,这就导致了一种仇恨的恶性循环。
贬低与非人化 . 为了对付那些现实观念与我们不同的"他者",我们的第一道心理防线是贬低或污蔑他们,以减少他们的信仰体系对我们的信仰体系的威胁。
文化的同化与吸收 121 除了贬低和污蔑那些跟我们存在文化差异的人群之外,我们还可以给这些"无知""被误导"或"有罪"的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从而把他们也吸收进我们的世界观体系之内,让他们也接受我们的文化。把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人转变过来,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思维方式,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样能更好地证明我们世界观的优越性吗?
122 我们有赖于一些核心信仰来获得自己的心理安全感,但是大多数人的核心信仰都是建立在"相信",而不是"事实"的基础上,所以他们很难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因此,只要我们的信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
. 但是如果数百万、上千万人都相信这个传说,这种信仰就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
虽然另一种文化信仰体系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具有一定的威胁性,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他文化体系中比较优秀的方面吸纳进我们自己的文化世界观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吸收"——人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体系,来吸收其他世界观体系中比较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同时又不破坏自己世界观体系中最珍贵的价值和核心信仰。
妖魔化与毁灭 125 当贬低、同化和吸收别人的文化信仰体系都不足以让我们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宁静与安全时,我们心理上的不安就会变成身体上的行动。这样一来,"强力"就变成了"正义",我们就会依靠自己的暴力消除威胁到自己心理安全的其他文化体系。
127 如果别人的国土被我们占领,我们强迫他们放弃传统信仰而采用外来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而且自己是这个世界的重要贡献者呢?当亲眼目睹自己宝贵的文化传统和珍贵文物被主流文化贬低并吞没时,当发现自己的文化变成了一种可笑的漫画时,当自己的种族被视为动物时,人们怎么可能会不受到死亡焦虑的威胁呢?如果我们这样对待文化世界体系跟我们不同的人,怎能不跟他们发生冲突呢?
羞辱会剥夺人的自尊,把人贬低为脆弱的动物,而不是有意义的世界中的重要人物。索马里有句谚语这么说:屈辱比死亡更糟糕,在战争时期,言语羞辱比子弹伤害更大。"子弹杀伤你的身体,而羞辱则会破坏那些使你超越死亡的人生意义和自尊,而人生的意义和自尊就像是盾牌一样保护着你,让你不会因为生命短暂而过度恐慌。
128 虽然这些事例相互之间差别很大,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但是它们都涉及了强烈的羞辱感,而且羞辱感都导致了过激的暴力行为。
. 被羞辱的人常常试图通过指责和消灭侮辱它们的人来恢复自己的骄傲和尊严。"当受到羞辱的心灵反省自己的毁灭时,"伊夫琳·林德博士(Evelin Lindner)写道,"它可能会相信只有给侮辱者施加更大的痛苦,才能洗刷自己的耻辱。这样就开会时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施加暴力侮辱,而另一方面则以暴力反抗,双方都认为必须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没有任何一方可以打破这个循环,因为第一个宣布退出的将会受到进一步的羞辱,所以施加侮辱的一方与被侮辱的一方都被困在一个相互迫害与谋杀的恶性循环中永远不可自拔。"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 136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之所以会对别人进行"非人虐待",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能包容具有不同文化世界观的其他人,而且人们还会对具有不同文化的"他人"进行侮辱。更糟糕的是,为了消除自己身上残存的死亡焦虑,人们还要把"罪恶"的恶名强加到"他人"身上。当然,关于领土的争端和对稀缺物资的争夺也是人类不合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些实际利益的争端也包含着象征性的心理因素。当一个族群宣布自己拥有某种上帝赋予的权力时,另外一个族群却把他们的这种做法看成一种侮辱和不公;当一个族群认为自己在正义地抵抗着侮辱和不公时,在另一个族群看来,他们却在进行着贪婪的侵略。
因为冲突的双方都想占领道德的高地,而且都在宣扬对方给自己造成的耻辱,那么双方之间的暴力冲突不仅是"理所应当"的,而且似乎是"势在必行"的了。其他族群"奇特"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甚至外表都有可能会让我们认为他们是"错误"的,而且是"心怀恶意"的。物质上的争夺很快就上升到了"正义与邪恶"之战的高度——当然,"正义"的一方永远是"我们",而邪恶的一方永远是"他们"。这样一来,人们似乎不是为了获得通商道路或水源而战,而是为了"罗马帝国的荣耀",为了"把异教徒从圣地赶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邪恶事件都是因为人们想要"消灭邪恶"而发生的。正如欧内斯特·贝克尔所说的那样:"我们都具有天生的、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否认死亡,并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但是,这恰恰是人类邪恶的根本原因。" 2500年前,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也得出了十分相似的结论。
137 他发现:除了保卫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之外,人们还会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原则和意识形态而战。有些人会特别狂热地投身于某项事业,宁愿为之而死,但是他们通常是受到强烈的复仇愿望所驱使的,而且这样常常会导致不断升级的野蛮和残暴行径。
那些原意为信仰而死的人非常相信自己的信仰是绝对正确的,所以任何威胁到他们信仰的暴力行为和挑衅必须得到惩罚和报复。
人类处于危险的境地? 138 除了人类之外,所有生物都要屈服于环境变化,或者其他物种竞争的影响,而我们人类却是唯一可以从"生命之树"上把自己给"裁剪"下来的物种。
. 但是,当某些"不同"的人挑战我们的核心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像要对他们进行贬损、非人化、同化、妖魔化、侮辱,直到最后将其毁灭。也许人类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唯一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来灭绝我们自己。
. 但是,在人类的历史上,我们曾经不断战胜过看似根本无法战胜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发现背后的原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8章 身体与心灵:艰难的结合
140 很多不同文化中的世界观都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止我们的肉体本能危害到我们虚构的意义和价值观体系。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身体变成了力与美的象征。我们要么隐藏了肉体的本能活动,要么把肉体活动转化成了一种"文化仪式"。
人类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并蔑视动物 141 "恶心"这种感觉很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可以让我们的祖先远离腐烂的肉块以及其他携带致命病菌的有机物,因为吃了这些事物很可能会真的导致他们的死亡。
为了美,我们必须承受痛苦 143 在历史上所有人类创造的文明中,人们都试图改变自己原本的样貌来掩盖我们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 另外一种相似的情况是:任何一种文化中的年轻人往往都会发展出他们自己独特的潮流和审美观,也许这是为了让他们与老年人加以区别,因为老年群体更接近死亡的威胁。
145 在当今的21世纪,化妆品对人们保持"良好的形象"仍然非常重要。每年全世界女性在化妆品和护肤品上花的钱比联合国所有机构和基金的开销还要多。各种各样的新化妆品、新潮流、新时尚来了又去,但是人们发明种种新时尚的原因至少部分地是由于人类对本身肉体自然状态的厌恶,而这种厌恶是古已有之的。
. 发型和化妆品可以让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但是这些只是暂时性的措施。头发总不会受控制地乱长出来,而化妆品也会褪色或消失。
148 总而言之,人们往往通过剪短头发、脱毛、穿刺、文身等各种手段来改变自己身体原来的状态,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来强调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我们就像是流动的艺术品,用我们的身体来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
"性与死亡是孪生子" 151 人类文化对性行为的种种限制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限制的存在。当一种文化明确地对性行为提出恰当的规范的时候,那么性行为就不再是一种纯粹动物性的生理行为,而变成了一种文化仪式。
第10张 盾牌上的裂痕
恐惧症与强迫症:死亡的转移 185 对于那些像吉姆一样有着及其严重的社会焦虑症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一样:"他人即是地狱。"因为社会焦虑症一般都和自尊心有关系,而且患者往往需要感到自己被别人尊重——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关于死亡的念头会增加人们这种被人尊重的渴望——所以我们假设:关于死亡的想法会加剧我们的社会焦虑。
创伤后应激障碍:粉碎的盾牌 189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态被成为"解离"(dissociation),因为这个人试图在心理上把自己与正在发生的可怕遭遇分离开来。对于那些难以在身体上逃避灾难性事件的人来说,这种"解离"状态至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从心理上进行逃避的途径。
酒精、毒品和麻醉药:死亡的扩散 196 还有一些会上瘾的活动,如赌博等,都可以起到类似精神麻醉品的作用。这些互动可以让人们减少焦虑,淡忘自我,获得暂时的自尊,减少生存的恐惧等。但是,当人们强迫性地依赖这些活动时,问题就产生了。在最近这些年里,电脑游戏上瘾已经成了一个提别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
修理"盾牌"上的裂痕 197 治疗师还要强调人类的自由选择权和责任感: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我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自由选择。我们所做的选择必然会产生特定的结果,而我们应该对此结果负责。
198 病人感到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去了意义,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采取了过于宏大的宇宙视角。 在这个视角之下,一切以人类文明为基础的意义和价值都褪色了,只剩下一个荒诞而冷漠的宇宙。凡是认真负责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都不会赞成人们过分地追求生命内在的终极意义。相反,治疗师应该帮助病人培养一种不那么宏大的人生观,并鼓励患者把精力集中在跟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上。
.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叔本华提出:在这个荒诞而且冷漠的宇宙中,任何事情都是无足轻重的,因此,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我们努力奋斗的。但是,叔本华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也就是说他也感到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或目的,这种现象对他来说很重要。进一步地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叔本华一生都在尽力劝别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没与任何事情是重要的,而人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却根本没有因为失去人生意义而自杀,反而不断写出了很多本哲学著作,直到他自己寿终正寝。
人们重拾原来的信仰价值或者获得新的信仰价值观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别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并且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后,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存在主义的术语来说,叫做"个人意志")自由行事,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勇敢地做出更加成熟的抉择(还要坦然接受以前做出的错误抉择),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199 因此,在相互欣赏、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跟朋友、亲人以及其他重要的联系人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和慰藉。
. 但是,如果一个病人声称他自己感到非常孤独、完全处于绝对孤立的状态,那么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师通常不会与之争辩。这是因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我们所有人都是绝对孤立的——我们根本不可能跟同类直接交流,而只能间接地借助语言、词汇以及其他符号。虽然这些语言和符号具有强大的威力,但是它们从来不能让我们完全了解别人的意思,也不能让我们的意思被别人完全了解。
200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存在孤独感的最好办法在于:尽力去了解别人,而不是纯粹利用人际关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 但是,你会知道不仅仅只有你一个人是孤独的,而是所有人都跟你一样,于是你跟别人就有了共同之处。一旦你认识到你只能非常有限地认识别人,并且接受了这个现实,那么你就可以跟别人亲近、喜爱别人,也被别人喜爱。虽然喜欢和爱并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所有的隔阂,但是它可以让人尊重和珍视别人,并且被别人尊重,可以让人感到自己与别人存在联系——因为自己和别人一样,都在同一条生存的船上。这样就会最终把生存焦虑和孤独感降到最小。
第11章 生与死
文化世界观:岩石与硬地 218 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终极意义"或"终极真理",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抓住它,因为我们的认识受到自己感觉器官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而且还会被我们各自文化的缺陷所遮蔽。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们也许会感到十分不安,但是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自己的解放。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非要接受别人传递给我们的现实观。相反,我们可以尽力制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从生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东西,同时对别人造成最少的伤害。
- Lord Voldemort,伏地魔,这个词语会让人联想到法语中的短语vol de mort,意思是"逃离死亡"。——译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