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错误道歉方式
“但是……”型道歉
14
如果你喜欢在道歉之后加一句“但是……”,对方的感觉马上就会变味儿。千万要注意这两个字,它会给人感觉你在找借口,会把前面转达的所有信息统统磨掉。无论你在“但是”部分说明的情况是否属实,这句话都会让道歉行为变得虚伪。这种表达方式的潜台词是:“你看,在那种情况下,我的粗鲁 / 迟到 / 刻薄语气完全可以理解嘛!”
逃避责任式道歉
16
“很抱歉让你担心了”,也是一种虚伪的道歉。真诚的道歉关注的是道歉者的错误行为,而不是接受道歉一方的情绪反应。
18
“要是……”型道歉
“要是”这个词也会让道歉接受者怀疑自己的情绪反应。
可以说,几乎所有以“要是……”开头的道歉都不是真诚的道歉。
“要是……”型道歉还会让人感觉道歉者居高临下的态度。
“讨价还价”式道歉
21
“讨价还价”也是一种会让道歉感觉变味儿的错误做法,道歉者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道歉了,对方就必须宽恕和谅解自己。如此一来,道歉仿佛变成了对对方的慰藉。实际上,道歉不应被视为人际关系中讨价还价的筹码,不能认为只要道了歉,对方就必须宽宏大量地既往不咎。
在密切的人际关系中,“你能原谅我吗”“请原谅我吧”,这些都是重要的仪式化表达,不能轻易脱口而出。
22
不难看出,如果犯错的一方道歉之后马上要求得到原谅,这种做法会压缩受伤害方必需的情绪恢复过程。在道歉方的请求下,后者心肠一软往往会草率地原谅对方,殊不知这样会剥夺自己必要的体验愤怒和痛苦的过程。
真诚道歉时,每个道歉者都能希望获得对方的谅解和宽恕,但是这种宽恕不能强求,否则它会让对方感到为难,让这份道歉变得面目全非,甚至造成更大的伤害。真诚的道歉,需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化解伤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歉的目的。
其他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的道歉方式
27
注意,不要在毫无意义的小事上反复道歉,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表达歉意才让人觉得诚恳。
分清界限
28
要做出真诚的道歉,必须体量对方的感受,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缺少真情实意的道歉,听起来机械枯燥且毫无悔意。
29
有效道歉应当充分关注受害一方的经历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道歉方)的情绪时刻挂在嘴边。
30
道歉后表现得绝望无助,恨不得让对方马上反过来安慰自己,这不是道歉,而是情感绑架。虽然嘴上在说对不起对方,实际上你给人的感觉是他对不起你,因此受伤害的一方理应理解你的处境有多悲惨,明白你的自责自悔有多深刻,意识到也许你以后都不必再开口道歉了——这显然不是真诚的道歉。
30
说到底,真诚的道歉关注的目标不是道歉方,而是道歉接受放。要想做出情真意切的道歉,应当关注的是受害方的愤怒和痛苦。
如何在面对批评时有效道歉
36
准确的说,他们会认为如果我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道歉,这种人际关系就会陷入停滞。
特别是在面对毫无来由或过分的批评时,我们很难按捺自己的性子,不能很好的降低防御意识。
36
真诚的道歉具有深刻的治疗作用,无法有效聆听他人观点并做出道歉,往往会葬送我们的人际关系。
39
家庭成员在道歉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必须表现出自己最为成熟的一面,绝不能指责暴跳如雷。反过来说,别人对我们的指责不一定都是错的,因为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
只有在经历过这个阶段后,我们才能听进去孩子的批评和抱怨,才能以开放心态为每个父母都会犯下的错误道歉,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换句话说,要想让子女道歉,首先父母必须学会聆听。实际上,这种技巧对于任何人际关系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
43
接下来是最难的部分,如果有人指责我们,说他的痛苦是我们造成的,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安静下来聆听对方的观点的。在对话中,我们会下意识地关注那些对我们不公或不正确的观点,并马上做出激烈反应。以开放的心态聆听并提出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是一项很那做到的内心修炼。
43
要做到直面批评和有效聆听,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
如何降低自我防御意识
48
意识到你的自我防御机制
深呼吸
聆听的目的是了解对方观点
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询问
寻找一致观点
为自己那部分错误道歉
让对方意识到你已经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且会继续思考所谈的问题
感谢批评者和你分享内心的感受
主动延续对话
分清沟通和羞辱的界限
时机不对时应停止聆听
表达你的不同看法
你应当像批评者表明你对事情的不同看法,而不是一味应承对方,做和事佬,为了避免冲突毫无原则的道歉。即使对方不能从你的角度思考问题,你也要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个问题上时机非常重要,你可以另找时间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样有利于对方更好地接受。
无论道歉的表达有多真诚,无法聆听和体会对方的愤怒和痛苦就不能有效修补破损的人际关系。
不会道歉的人
54
有些文化群体非常重视道歉和宽恕行为,有些群体则不甚强调。要了解来自大洋彼岸的不同思维方式,不一定非要成为那里土生土长的居民。实际上,每一种人际关系都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特征,因为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坚信自己的立场是正确无误的。
57
我们对道歉行为的理解和认识与所处的家庭文化环境密不可分,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几代人塑造而造成的。只有跳出人际冲突来看待这些观点,我们才能看出这种影响是如何对自己发挥作用的,才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对其加以修正。
完美主义的问题
59
当个人良好形象受到挑战时,每个人都会做出自我防御,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
有些人对自己要求完美,容不得半点错误,这样会失去向别人道歉的情绪反应空间,起码在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打击的领域(如工作场合或者子女教育方面),很难做出道歉。
自我价值的意义
61
完美主义者就像在自卑山谷中走钢丝,随时都有如临深渊的感觉。他们强调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必须表现优异,殊不知完美都是会犯错、并不完美的普通人。在这种心理模式下,他们甚至都不敢在内心承认自己会犯错。
61
想要做出郑重道歉,首先你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并不完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能力不足。认清自我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有了这种尊重,你才能承认会做错事,不会产生道歉就低人一等或被人超越的感觉。
62
自我价值感对于人们能否清晰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具有重要意义。自我价值感越强,人们就越容易体会受伤害一方的感受,从而更容易做出发自心底的道歉。
难以承受的羞耻感
62
羞耻感可以极大摧毁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他感觉自己充满缺点、能力不足,游离于人际关系之外。内疚感可以应发懊悔情绪,促使我们道歉,但羞耻感的影响完全不同。
63
羞耻和内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情绪。内疚感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行为违反了个人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令良心感到不安。内疚感通常与特定的、让我们感到不光彩的行为有关,例如背叛朋友的信任,或是撒谎伤害他人。
63
为避免出现羞耻感,我们不得不把真是的自己隐藏在黑暗中。
但是有人会反其道而行之,把羞耻感转变成蔑视、傲慢、控制欲、高人一等、强势和优越感。对于后面这种情况,这些人肯定非常顽固,绝不会向任何人道歉。
64
对于那些能够正视个人伤害行为和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来说,为其自我价值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伤害过他人的人才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才能产生同理心并感到悔恨。只有在这个的基础上,他们才能面对自己并不光彩的行为并做出道歉。当然做出真诚道歉并不一定能改变错误,但毕竟这是个良好的开始。
为什么大恶之人没有悔意
65
人的恶行越严重,带来的耻辱越大,作恶者就越难以体会受害者的感受并产生悔意。他们反过来会这样为自己开脱:“这不是我的错”“我也控制不了自己”“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自我欺骗的程度越深,作恶者自我保护的借口就越多,甚至把责任归咎于受害的一方。他们会这样自我辩解:“这是她自找的”“我这么做是为他好”“这样做是必需的”,甚至“我这还是头一次……”
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政治场合,只要无法正视违背个人价值观和他人带来的羞耻感,我们就会为自己编织各种自我保护的借口。
当我们的身份和价值感逐渐消失殆尽时,我们将无法做真诚道歉,必须重新赢得别人的信任。为了生存,我们会把自己包裹在借口、轻视和否定当中。当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开始思考时,自我防御已经不只是可以观察和跨越的路障。当我们失去价值观时,自我防御就成了唯一的生活方式。
羞辱犯错者无法解决的问题
67
我们一旦为犯错者贴上羞辱性标签(例如“老色鬼”),无形中就会大大缩小他们忏悔和做出积极改变的可能性。只有那些把犯错误视为人性一部分的人,那些意识到自我形象具有不断变化的多面性的人,才能真正忏悔并做出真诚道歉。换句话说,污名化和妖魔化犯错者不会启发他们的思想,不会软化他们的灵魂,也不会打破他们的自我防御。这样做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黑暗的童年和其他蹩脚借口
67
羞辱犯错者固不可取,另外,为犯错者寻找借口和心理原因也无法解决问题。如果把犯错者是为不具备能力、选择和意志的人,他们便会失去其行为真正负责的机会。
68
如果否认其能力,允许犯错者寻找借口或心理原因,他们就无法维持尊严和信誉。虽然我们有必要考虑犯错者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对其行为的影响,但痛苦的个人经历或当前状态并不能为他们的错误行为构成正当理由。大多数遭遇创伤经历或苦难当下的人都不会持续伤害他人。
给受伤害方的重要建议
68
受害方总是想着和加害方当面对峙,希望此方式得到诚恳的道歉。他们的道歉方式应明确承认所犯的错误,承认所发生的事实和伤害感情的沟通方式。
如果得不到期望的结果,受害方往往会感觉再次受到伤害。
69
无论对方做出怎样的反应,注意陈述事实即可。记住,真诚的道歉永远都不是唾手可得的。
无论你的沟通方式有多好,只要让犯错者感觉受到指责或威胁,他们就不会主动承担责任和感到悔意。 对方是否愿意为错误行为承担责任,这一点和他们是否爱你毫无关系。实际上,承担责任、产生同理心和悔意,以及做出真诚的道歉的能力,取决于犯错者的自爱程度和自我尊重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只能自我检视这些能力,并不能将其赋予他人。
怎样应对高度自我保护的犯错者
72
有些人死也不肯道歉,而且根本改变不了。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国强,随时会出现羞耻感,无法或不愿意客观地看待自己我,不能承认错误并承担起应付的责任。
实际上很多时候,道歉和妥协是一种需要当事人双方进行互动的艺术,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出现变化。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无法得到对方的道歉,那么很可能这种情况部分是因为你造成的,哪怕你对此毫不知情。这句话可能让满腹委屈的受伤害方无法接受,但是问题是事实的确如此。
强调事实
74
受到不公正责备的人在沟通时会充满敌意地聆听对方。带着这种戒备心理交流,我们会毫无意识地关注那些被夸大、扭曲和抹黑的事实,而不是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此一来,双方便会陷入争吵,为了细枝末节的问题去较真。一单开始争吵,道歉就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
75
如果你想让对方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道歉,千万记住一个沟通基本原则——只对事,不对人。
76
自相矛盾的是,恰恰是在面对自己最为信赖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时,我们才会表现出极不成熟和高度自私的一面。
言简意赅
77
当对方不愿听你表达时,他们能够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如果你的表达太絮叨,无形中会助长对方的排斥心理,根本不可能有效感受你的愤怒或痛苦。这是因为他们会关闭和清空内心的情绪反应空间,无法接受你传达的信息,无法思考你想表达的真正观点。无论对方年纪多大、是否成熟,这种沟通方式都是无效的。
81
面对不肯悔改的犯错者,我们总是喜欢过度渲染问题,展开长篇大论的说教,仿佛这样就能改变对方的心意。实际上这样做毫无益处,甚至会让问题变得雪上加霜。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和啰嗦表达会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尽管每每碰壁,很多人还是认为说得越多越好,这样才能让对方意识到其观点的正确性,意识到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有多深。
尽管没有做过大规模调研,但我的观察表明,在容易引起激烈情绪反应的对话中,一方越是长篇大论,另一方自我封闭的速度就越快。
82
诚然,在很多情况下,较长的时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修补,有利于对方充分理解你的愤怒或痛苦感受。但是在很多小事上,言简意赅的表达反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不要羞辱对方
85
通过羞辱对方,我们可令他人作出道歉,这是因为羞辱这种强迫力量。如果受到羞辱的人地位相对较低,他们会遵从我们的要求做出强制性道歉。但是羞辱并不能激发对方的反省和自我审视,不利于犯错者的个人成长。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环境下,犯错者是不可能形成自爱行为的。
我们只能自己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不能为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道歉。
当我们从批评具体行为转变为攻击他人摇摇欲坠的个人价值时,对方反思其错误行为、体会受害者感受、做出忏悔以及修正错误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羞辱只会让我们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受到根本性损害,哪怕这种损害可能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如何分清责任?一个令人恼火的问题
85
如果无法理清沟通双方该为哪些问题负责,道歉和人际关系修复的过程便充满困惑。如果你是受到伤害或感到愤怒的一方,你应当尽可能弄清楚自己在这种复杂互动中发挥的作用。当然,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最后的忠告
90
人总是这样,在被命令该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动时,我们很难做出积极响应,被人命令道歉也是如此。只有不强迫对方说对不起,你才有可能实现让其道歉的目的。 反之,如果对方的道歉是在你的强迫下做出的,这种道歉看到不是真心实意的。在和对方沟通之前,你可以想想看真诚的、发自内心的道歉应当是怎样的。只要对方是出自善意做出的道歉,对我们来说都是可以坦然接受的。
怎样教会孩子道歉
90
实际上,道歉能力是一项父母向可以向子女馈赠的重要财富。它能让孩子形成强烈的公正感,如果父母抵触或否认孩子知道的事实,肯定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负担。
语言不是表达歉意的唯一方式
101
就算再顽固不化的犯错者,也会试着通过非语言方式缓解气氛,重归于好,或是通过具体行动表明自己的歉意和希望修补人际关系的愿望。无论哪种方式,能够有效让对方感受到道歉的诚意都是可行的。
和解失败是谁的过错
108
人类很奇怪,越是重要持久的人际关系,我们越是难以对错误行为做出道歉。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认为如果对方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做出道歉,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止步不前。至于问题是哪一方硬气的,有何不对之处,怎样才能修补人际关系以及谁该先道歉的问题,双方则很少达成一致。
错在哪一方
112
我们总是这样,一遇到问题就像搞清楚谁对谁错,是谁挑起的争端。实际上人际关系问题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上面两位旁观者既对也不对,因为人际关系是以圆形而不是线性方式互动的。也就是说,一方的行为会引发并强化另一方的行为。对于人际关系问题来说,我们要考虑的真正问题不是争端由哪一方挑起或是哪一方不对,而是双方怎样才能在互动中各自修正自己的应对方式。
各自承担责任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13
光做出道歉还不够,双方至少有一方必须改变其应对压力的习惯性行为。
113
实际上,一方只需做出微小的行为改变,就能带来人际关系的巨大改观,因为这样做能有效打破双方错误模式形成的恶性循环。
有效表达
116
简明扼要地说出沟通的底线,表明我们需要的容忍限度,既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也有利于保持自我。这样做最终会为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友好和尊重。大多数性格外向的人宁愿面对态度强势且明确要求自己做出行为改变的伴侣,也不愿面对三缄其口的伴侣。确定具有建设意义的抱怨可以让伴侣意识到你希望改善人际关系,而且愿意为此努力付出。
119
如果我们总是以焦虑的态度或责备的方式过于关注他人,做出道歉无疑是有效的人际关系修补方式。在道歉中,我们应说明在自我关注方面出现的不足。做好自我关注有利于打破”纠缠 ~退缩“的沟通模式,无论对方做出怎样的反应,都能使我们的立场得到稳固。
改变行为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119
- 在需要时做出道歉
- 让对方感觉到被爱被尊重
- 尊重彼此的不同,包括应对压力的不同方式
- 强调自我行为的改变,而不是等待对方先做出改变
- 停止负面评论对婚姻关系的伤害,以正面鼓励取而代之
错误成见
121
简而言之,你应当既保持自我,又努力展现出新的一面。没有这种冒险意识,你会陷入对自我墨守成规的认识,从而无益于人际关系的改变。哪些善于做出真诚道歉的人,不但能意识到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同样能意识到展现出自我另一面的重要性。
最令人震惊的道歉
继续对话
131
对于他人希望忘记的经历,我们最好不要过度探寻或是往事重提。
关于原谅
究竟何为原谅
139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真正寻求的是解脱和放下,希望继续前行的超脱,而不是对对方的原谅。
140
从佛教观点来说,原谅的本质是放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必须为了放下而原谅他人的特定行为。
140
放下是一种自我保护,它能帮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得到解脱。长期陷入慢性痛苦会使我们的精力和创造力逐渐被侵蚀,每一天都过的郁闷而失落。一旦被无益的痛苦牢牢攥住,我们就会停留在过去,无法正确面对当下,无法乐观积极地面向未来。心理学认为愤怒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益的愤怒,它能维持我们的尊严和自我;另一种是无益的愤怒,它会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时刻充满怨恨和报复心理。显然,后者只会让我们充满负面情绪,生活从此变得消极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