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


自序

4 自立的三大条件

我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自立”。

5 我认为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 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妈妈对我说:“这种事情自己决定就好了。”听了妈妈的话之后,我深感惭愧。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把无法决定的事情推给父母。而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对那些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6 2. 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有的人无法独立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就不能认可自己的价值。

无法独立确定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得到别人的赞美就开心,一旦被批评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言行,这其实是无法自立的表现。

7 3.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正如前面所讲,孩子在小时候需要父母不断的帮助,但有些孩子即使自己能够自立了依然假装什么都不会,理所当然地从周围的大人那里索取帮助。这样的孩子其实是错误地把自己当成了家庭的中心。

这样的孩子认为,只要一遇到麻烦,别人就必须为自己解决一切困难,自己必须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关注,哪怕做坏事也要想办法得到。

通常,人们都会属于多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找到存在感,觉得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但这和认为自己是共同体的中心完全是两回事。

父母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14 不过,有时候明明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父母就对孩子的课题指手画脚,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了问题(比如孩子说出不想上学之类的泄气话等等),孩子往往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

15 父母常常说“都是为你好才说这些”,但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支配孩子。

16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只能由孩子自己决定。如果在目标这一问题上父母和孩子产生了分歧,那就应该同意孩子的人生目标,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失败由孩子自己负责

26 但是,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父母阻止孩子犯错其实等于转移本应孩子去面对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这是对孩子的骄纵。

像上面所说这样,大人之所以想要干涉孩子的人生,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的责任,是因为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协助孩子,而是说父母的协助必须建立在孩子求助的基础上。

30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平等地对待孩子。

因为有人看着才捡拾垃圾吗?

37

注意到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之后可以说出来。可以说一些“谢谢你这么安静!”之类的话。

.

如果孩子能够从保持安静中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那就不会再做一些令大人头大的事了。如果能够拥有责任感,孩子也就不会再盲目地渴望表扬了。

获得新知识的喜悦

64

学习是必须由孩子来解决的课题,不是为别人而学,谁都无法替代。

65

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轻易放弃的孩子和继续坚持的孩子

69 学习是必须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解决的课题。即使不好好学习导致成绩下滑,责任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承担。

70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上的麻烦都始于对别人课题的介入。

72 恐怕没有人愿意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孩子也是一样。那些认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的父母即使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孩子也听不进去。

73 虽然知识和经验有所不同,但作为人绝对平等。

77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周围的人并不是对自己虎视眈眈的敌人,而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准备向自己伸出援手的朋友。

学习比帮忙做家务更重要吗?

95

从关注孩子的贡献这一意义上来讲,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谢谢”,而不是表扬。加入孩子对父母说“妈妈可真棒啊!”这样的话,父母的感受是什么呢?会开心吗?如果不开心,那原因又是什么?因为,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以上下级为前提才可以进行表扬。

不要因为是考生而在家中享受特殊待遇

100

假如有的父母认为现在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而不去教孩子如何合作、不给孩子为他人做些贡献的机会,那即使顺利通过了升学考试,孩子在将来面对将来人生中比考试更加复杂困难的课题时也会很容易失去勇气。因为,人生中的许多课题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

不仅仅是获取帮助,给予才会更开心

136 首先应该把缺点当成有点来看待。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特点可以看成是善于发散思维,没有长性也可以理解为做事果断。

其次,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有贡献,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137 希望孩子形成对他人贡献感的另一个理由是:希望孩子成为不仅仅是从他人那里索取,同时自己也是能给予他人的人。

拿不到奖牌需要道歉吗?

143 学习绝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也不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前面也写到了学习基本上是为了自己,但这并不是说只需要自我满足即可,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没有经过真正努力而获得的成功转瞬即逝

178 学习不是为了被别人认为优秀,而是为了对他人和社会有用。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了获得别人认可而学习的孩子其实是只关心自己。如果是为了被人认为优秀而学习,就有可能试图通过作弊之类轻松的方法来取胜他人。阿德勒把这称为“个人的优越性追求”。

(最后更新于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