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精神的胚胎
01 儿童的世纪
童年的秘密
4 精神分析得出的其中一项惊人发现,就是精神疾病的发作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婴儿时期。幼儿遭受的痛苦会隐藏在潜意识中,直到某一时刻受到刺激而被唤醒。
. 童年时期遭受的伤害太多归咎于成年人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儿童本能进行的压迫 ,因此,跟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往往脱不了干系,比如母亲。
02 被告
6 弗洛伊德以"压抑"一词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成年人心理紊乱的根源。
7 事实上,儿童人在社会中处于隔绝状态,如果说他收到了"成年人"的影响,我们可以迅速地把这位"成年人"定位为他身边的亲近之人。通常情况下,这个人指的是他的母亲,然后是父亲,最后是老师。
. 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扮演着父亲、母亲或老师的角色,他们都应当接受控告,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被告方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管教和教育孩子,最后发现自己恍如置身迷宫,举目望着密密深林,却无法找到出口,因为他们意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出在自己身上。
8 人们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总是持一种矛盾的态度。对有意为之的错误感到痛心疾首,而对无心犯下的错误却不以为意。然而这些无心之过中蕴含着一个催人进步的秘密:一个人一旦克服了无意识的过错,那么他就能跨域已知的领域,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 这种精神现象真实令人匪夷所思。人们蜂拥一处听取别人的控诉,赞同控告人对自己的指责,承认犯下的错误。这些持续而猛烈的控告将潜意识中的思维带到了意识里,精神的发展就是获取意识的过程。由此,人类的文明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
9 成年人需要做的是,揪出自己的错误,这些尚未挑明的错误将成人阻挡在儿童的世界之外。如果成年人没有做好自我检讨的准备,没有采取相应的思想态度,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 只要我们认识到内心的自私,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那些曾经以为难以企及的事情,我们就会渴望叩响儿童的心扉,了解这些截然不同的灵魂。
10 成年人的这种行为在无意识中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而他们却浑然不知,仍洋洋自得于自己对儿童所谓的热爱和牺牲。
04 新生儿
"超自然"环境
17 尽管人们对孩子有着深沉的爱意,但看到新生命的那一刻起,父母便对他产生了防范的本能,也可以称之为自私的本性。人类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怀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是破铜烂铁也当作宝贝。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成年人千方百计地管教孩子,让他别破坏东西,别弄脏自己,别惹人讨厌,别四处招摇给大人添麻烦!
18 富裕的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健康条件,而不是骄奢的享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光线充沛而柔和的房间,这里有怡人的温度和持续的热源,可以使赤裸的婴儿无惧寒冷。
06 精神胚胎
实体化
24 正如今天人们常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显然,"教育"一词在这里指的不是讲学和训诫,而是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精神生活。
27 但当肌肉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它们不是为了抗衡彼此,而是为了动作得以和谐完成。
28 人类并不完全信任本能,因为更决断、更有力、总而言之更高级的力量——人类的精神力量更胜一筹。
29 成年人在儿童世界里自诩为神,他们认为自己拥有天赋的权利智慧儿童的一切。然而别忘了,傲慢是人类罪恶之首 ,取代神的念头会为子孙后代招致祸患。
30 我们将满心的爱意都倾注给了新生命,然而这些关心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这个柔软而可爱的小家伙,仿佛只是我们手上的的一个玩具。婴儿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需要成人给予尊重。如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所言:"最高的敬意理应献给儿童。"
31 人们常说父母创造了孩子,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说是孩子创造了成人,孩子才是"人类之父"。
07 心灵的塑造
敏感期
35 敏感期是儿童学习与收获的时期,此时的他好比一座灯塔,内心澄明,不竭的光芒一扫周遭的混沌与黑暗。这种敏感性是的儿童以一种迅速而热络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此时,他们身上充满活力与热情,学习一切都显得轻而易举,没一点努力都会换来能力的增强。只有在一个目标完成之后,麻木和疲倦才会随之而来。
36 很多被视为"任性"的行为,只是大人错误对待儿童而导致的恶果。
. 儿童之所以大发脾是因为在敏感期他们的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儿童通过这些异常的表现向成人发出危险报警。如果成人能接收到这种讯息,给予足够的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要,那么任性行为会立刻停止,一个病态的撒泼打滚的顽童马上变成安静顺从的乖小孩。
探究敏感期
38 儿童的内心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爱,是灵魂的唯一信奉,是生命的伟大真谛;爱,一点一滴,溢满孩子的心间;爱,悄无声息,缓缓流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赋予一个人相伴终生的高贵品质。
39 儿童无理取闹的行为,在生理上可以比作原因不明的高烧。我们知道,幼童往往因为一点小病就高烧不退,而这些小病对于成人而言不足挂齿。不过高烧来得快去得也快。同理,儿童在心理上十分敏感,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做出激烈的反应,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08 秩序
45 如果成年人给予儿童的是混乱不堪的环境,那么理应在平和的心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变得焦躁、迷茫和任性。
49 秩序,对成人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快感,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小幸福。但是,对于依附环境而成长的儿童来说,混沌的生活并不可取,因此,他们需要严肃而准确的指引。
内部秩序
54 走出了这个过程的我们就如同白手起家之人的后裔,体恤不到先辈的付出,也难以理解先辈遭受的磨难。我们已经在社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变得冷漠、麻木、傲慢。
09 智力
55 种种说法,大概不过是古代谚语所说的:" 凡诞生于智慧的,必诞生于感觉。 "
56 儿童遵循一种内心的冲动,一种感觉,一种特殊的品味,挑选符合心意的映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阐述过这一观点。他认为 没有人能够看到事物的全貌,每个人只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兴趣探索到其中的一部分。
57 理性是无法抗拒的原始力量。儿童接收的各种原始映像会被大脑迅速整理,为演绎做足准备。
58 当成年人鲁莽地打搅儿童的思维,企图分散儿童的注意力时,其实是在阻碍甚至阻止儿童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成年人拉起孩子的小手,亲吻他们的脸颊,逗弄他们开心,哄他们睡觉,从不考虑这些行为是否会给孩子正在发育的心灵带来伤害。孩子的原始意志可能会因为成年人的无知而被抹杀。
10 成长之路上的斗争
睡眠
66 上流社会的母亲表现得稍好一些。形式主义决定了她们固有的精神态度,爱、牺牲、责任都被视作应尽的义务,她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过,这些社会地位高贵的母亲更乐于摆脱孩子的纠缠,她们把孩子交给保姆照看,让保姆带孩子出去玩耍或者哄孩子睡觉。
在对待保姆的时候,这些母亲和蔼而又耐心,甚至有几分谦恭。这种态度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保姆知道只要让烦人的孩子离得远一点,女主人就会宽恕和容忍一切。
67 但孩子活泼好动、乐于观察,睡觉不是他们的天性。儿童只需要正常的睡眠,我们应当谨慎地对待这一需求,区分孩子的正常睡眠和大人强加给他的睡眠。大人作为强势方暗示儿童该上床睡觉,而儿童作为弱势方就会听话地乖乖入眠。成年人在潜意识之中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哄孩子睡觉。
68 因此,我们建议,也有许多家庭已经照办,还掉传统的儿童床,换上低矮的小窝,让孩子可以自在地躺下和起身。
69 这一切表明,成年人应当尽力追随儿童的想法,理解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唯有如此,儿童的"悲惨时代"才能终结,他们不再被视作成年人的私有物,不再被呼来喝去、唯命是从;唯有如此,教育界的新纪元才能开启,儿童才能自由而健康地成长。成年人应该尊重儿童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摆正自己的位置,退居幕后。
11 行走
71 尽管孩子的双腿已经足够强健,但他们还是囿于四四方方的儿童车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父母推着上街散步。
.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儿童脆弱的身体遭受外界伤害,但儿童的真正需求却被忽视,他们的成长之路反而变得崎岖艰难。
12 手
基本活动
77 成年人在思想上赞成让孩子自由地活动,但实际上却为孩子设置了重重障碍,这种矛盾的根源就在于成年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即使成年人有意放任孩子自由行动,允许孩子触摸和移动各种物品,但他内心仍然能感受到一股模糊的冲动,这种冲动让他不由自主地去支配孩子的行动。
13 节奏
8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节奏,这是个人固有的特征,就像一个人的提醒一样难以改变。一种节奏能与另一种相仿的节奏和谐相处,但遇到不同的节奏时,为了彼此适应,就会产生摩擦。
82 谁又能想到,成人给予儿童的无用帮助竟然是儿童精神压抑的起源,而成年人带给儿童的压抑在其未来的人生中将会造成更深的伤害。
14 人格的替换
. 成年人不止在行为上替儿童做这做那,还将自己的意愿渗透到儿童的心中,取代儿童自己的意愿。于是,儿童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成年人的替身。
对环境的爱
85 儿童兴致勃勃地观察者周围的事物,就深深被吸引,尤其是成人的举动,他们想要理解和复制。从这个角度讲,成人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为儿童的行为做出表率。
86 因此,冷静的头脑、克制的行为、谨慎的态度才是正常孩子的特征。
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与人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相反的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聪明的孩子表现得像影片中的弱智儿童一样开朗活泼。但在熟悉的环境中,正常的儿童会变得动作缓慢、深思熟虑,他的内向克制着冲动,他的理智支配者行为。儿童消化了物品所提供的暗示,并且能自在地处置这些物品。因此,重要的不是频繁的动作,而是对自我的掌控。
. 一个真正的正常人会在缜密的思考后审慎行事,这是秩序的表现,被称作"自律"。有条不紊的行为是自律的外在表现。 当一个人无力约束自我从而导致行为失控时,其他的意志就会趁虚而入,这个人将沦落在外物的诱惑中,如偏离航道的小舟一般,越飘越远。
15 运动
87 倘若认为运动只是增强体质的手段,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举个例子,体育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激发勇气,树立自信,陶冶情操,点燃对生活的热忱。这说明,运动的心理意义远大于它对生理的影响。
88 所以,运动是智力形成的基本要素,人类在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安身立命。甚至抽象思维的形成,也是运动的结果,人在运动中把握事实真相,对真相日益成熟的理解催生出抽象思维。人类正式通过运动了解了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抽象概念。因此,运动连结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但要提醒诸位的是,精神表现分为两种: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运动器官展现出人类构成的复杂性。
16 不解
93 人类生活和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自我"可以激发和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从而使行动服从于超越反射性动作和植物性功能的"元素",一般来说,这种"元素"是本能,但对人类来说,这种元素是"智慧",是创造精神的代名词。
17 爱的领悟
94 这种"爱"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而是指这个字包含的情感:这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在"爱"的感召下,儿童去看,去观察、去领悟。
. 纵观外界环境我们发现,儿童的爱主要奉献给了成人。成人给予儿童物质上的帮助,儿童则满怀爱意地接受了成长路上的必须之物。
95 但当成人为了自己利益,要求孩子放弃那些推动成长和创造的不可动摇的规划和法令时,孩子便不能从命。这就好比大人在儿童长牙的时候阻止乳牙的萌发。儿童的任性、不听话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的内核是儿童对成人(可惜承认并不理解儿童的想法)的敬爱与创造性冲动之间的摩擦。当儿童发脾气的时候,成年人应当考虑冲突发生的原因,意识到儿童的反抗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我成长而必需的自卫。
96 正相反,儿童才懂得爱的真谛,儿童希望成人陪伴在他们身边,希望获得成人的关注,他们总是对成人说:"看看我!到我这儿来吧!"
. 我们想摆脱孩子,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安稳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97 但是,如果不是爱,又是什么让孩子一起床就去寻找爸爸妈妈呢?
第二部分 新教育
18 儿童的教育
98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孩子的每一个出人意料的行为背后,都埋藏着一个亟待破解的迷题:孩子的每一次无理取闹,都是心理冲突的外在表象,我们不能将这些任性举动看作毫无意义的哭吼,或是理解儿童对不恰当的环境所作的反抗,实际上,儿童的坏脾气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本质上的自我表现欲。正如暴风雨袭击了儿童的心灵世界,阻止他们走出遮风挡雨的保护壳,向外界展示真正的自我。
99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儿童就是解放儿童,乃至揭开儿童身上的秘密。这就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 开放自由、无拘无束的幻觉才适合朝气蓬勃的小生命,他的心理世界能自然而然地舒展,他的小秘密也在不知不觉间暴露。如果教育偏离了这个方向,就会陷入死胡同,找不到出口。
100 成年人也是环境中的一员,他们应当急儿童之所急,教导儿童变得独立,而不是替代儿童跨过成长道路上必经的沟壑。
. 一直以来,这种教育理念在教育界饱受争议。人们讨论最多的是成年人与儿童角色的倒置: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不再代表权威,也几乎不进行说教;而儿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自己学习,自在选择,自由活动。在许多人眼中,这种教学方法不像是"乌托邦",而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101 通常情况下,发现者会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选择视而不见。不仅发现者将新事物拒之门外,整个世界也是如此,新事物只好坚持不懈地展示自我,直到一双热情的眼睛发现它、认识它、接纳它。
. 对我们而言,最困难的是发现新事物,然后说服自己接受新事物,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拒绝新事物的到来。
我们的心理世界就像一间贵族沙龙,对敲门的人不予理睬,只有在熟人的引荐下,方可入内。
102 在物理学和医学领域,新事物有明确的定义,它指的是闻所未闻的、首次被披露的现象,这种现象客观存在,确凿无疑,不随主观意识变化而变化。证明新事物的存在需要两个步骤:一是将这个事物从存在的环境中抽离出来,观察它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这是最基础的一步,只有做好这一步,我们才能开展研究;二是维持实验的长久性。如今,有一种研究旨在复制和重建新事物,确保新事物不是昙花一现的幻影,而是触手可及、货真价实的客观存在。
19 重复练习
108 虽然专心致志以至于无视周遭环境的情况下并不常见,但我还是注意到,这种现象发生在所有孩子身上,而且持续地表现在几乎每个动作之中。这种后来被称为"重复练习"的举动,是儿童行为的典型特征。
. 孩子不需要任何理由,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某个动作。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场合下,老师教授动作时越是细致和认真,越能激发孩子们不知疲倦地重复和模仿。
21 玩具
111 孩子的每分每秒都弥足珍贵,逝去的每一寸光阴都见证者他的进步。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他会将注意力放在每一件能够帮助他成长的事情上,而忽视那些无益于他的闲散琐事。
22 奖与惩
112 孩子们对于奖惩无动于衷,这让老师的面子有些挂不住;更令人惊讶的是,儿童时长拒绝奖励,老师便羞于再给出任何奖赏或惩罚。
23 安静
114 之后我发现,利用安静的环境阻止儿童发出噪声是一种纠错练习,重复性的纠错练习将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合适的举止,而这些仅仅通过言传是难以施效的。
孩子们学着在移动过程中不碰到任何物品,不发出任何声音,因此步子变得轻盈而敏捷。他们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兴致盎然地探索自身的能力,在身体茁壮成长的同时修心炼性,磨炼意志。
25 纪律
120 在外因的催促下,人们出于天性的纪律感,迅速制定了其他法则,这些法则串联成了社会秩序。这就是纪律的奇妙指出,它似乎包容万物,越是探索,越能发掘其奥妙。只有将秩序与纪律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26 教学伊始
124 显然,孩子们感兴趣的是单词的含义,而不是字母本身。
27 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的同步影响
125 的确,如果心理的压力会抑制新陈代谢,使人丧失活力,那么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积极的心态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
28 结果
127 倘若我们仔细研究那些在偶然之间影响了儿童天性发展的条件,就会发现其中的某些条件格外重要。
第一个条件是为儿童提供愉悦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成长。
. 第二个条件是成年人的"消极"品质。孩子们的父母是文盲,老师是既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又不怀一丝功利之心的女工。我们不妨将这种情形总结为"静中自由大智慧"。
人们总是说教育者应该保持冷静,这种冷静被看作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但它实际上应该是更加深沉的东西:一种四下皆空的心理状态,一颗澄澈透明的灵魂。教师应当具备"谦逊的精神",只有这样此案靠近纯粹的智慧,理解儿童的所思所为。
第三个重要条件是为儿童提供科学的、恰当的、有吸引力的、能够完善其感官的学习材料。 孩子们可以借这些材料发展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运动能力,学会集中心智,而老师即使扯着嗓子千叮咛万嘱咐,儿童也未必听得进去。
我们就此得出结论,儿童成长必备的外在条件有三个:适宜的环境,谦逊的师长,科学的学习材料。
30 教师的心理准备
138 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观察儿童,老师们不应局限于教育方法等理论知识的研究。
. 但实际上,他们应该开始思考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
139 如果我们想要教书育人,就要做到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 错误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错误共存共生的。与怒火相伴另一个敌人是傲慢,它披着"尊严"的外衣招摇撞骗,实际上阴险狡诈,如恶魔一般。
改正错误倾向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依靠内在的力量,与自身显而易见的缺点作斗争;另一种是依靠外界力量戒掉坏习惯。外界的反馈非常重要,旁人的指点能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的不足,战胜自身的傲慢。在豁达的环境中,人便少几分贪婪;在舆论的压力下做事,怒火就不会轻易发泄;谋生需求击败了偏见,社会成见克制了淫欲,难有余裕防止了挥霍,自尊自强抵过了妒恨。外界因素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社会关系帮助我们保持平稳的心态。
尽管如此,我们很难屈服于来自社会的压力。比起虚心接受他人的指教,我们更乐意"自省",承认错误更加让人羞愧难当。当不得不纠正自己的错误时,我们会为了维护自尊而装作别无选择的样子。
140 我们总是用谎言应付忠告,而不是完善自我。如同在战争中,单打独斗的战士会寻求盟友,个人的力量在集体的支持下突飞猛涨。那些有着相同缺点的人会本能地寻找同伴,渴望在集体中获得力量。
. 傲慢与易怒是普遍存在于教师当中的坏习惯。两者之中,易怒尤甚,而傲慢又为易怒戴上了名为"自尊"的面具,甚至要求得到尊重。
易怒最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脾气,枉顾后果宣泄怒火的人,最终会羞愧于自己的所作所为。
141 愤怒并不仅仅意味着暴力行为。经过巧妙的加工和掩饰,人的原始冲动还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成年人往往在遭遇儿童的反抗时大发雷霆。而后,但凡儿童有任何卑微的愿求,成年人都会摆出傲慢的态度,颐指气使,独裁专横。
. 一方面,儿童应当尊敬长辈;另一方面,成人自封权力责罚儿童。大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儿童的生活指手画脚,践踏蹂躏。为自己的需求呐喊,为自己的权力而抗争的儿童被打上"叛逆"的标签,成为大人眼中的"危险分子"。
成年人的教育方式如同古代官府的暴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人们相信所有的一切是君王的赏赐,就像儿童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是大人的给予。
142 相反,作为一名教师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是教育。但必须谦恭谨慎,不带一点先入为主的偏见。
31 畸变
143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导致儿童的畸变,这种畸变是隐晦而微妙的,常常被冠以爱和帮助的名目。但归根结底,一切源于成年人的盲目无知和遮遮掩掩的自私自利,这股势力如恶魔一般地迫害着儿童。然而,儿童总能重新换发活力,沿着正确的成长道路一往无前。
32 心理逃避
144 事实上,符号认知会引导儿童拉开幻想的闸门,一粒纽扣好像一匹马,一张椅子好像一尊御座,一支铅笔好像一架飞机。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儿童喜欢玩具,因为玩具能将它们的幻想力投射到现实活动中,但这些只是不完美的幻觉和无法实现的美梦。
33 心理障碍
147 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障碍将伴随人的一生,这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心理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厌恶数学,并不是因为参透不了数学的奥妙,而是因为一提到数学便有心理阴影,尚未开始学习就已经懈怠。
35 依附
150 一些乖巧顺从的孩子没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其逃脱成年人的影响,反而成年人代替了儿童的行动,使得儿童成为成年人附庸。尽管无人察觉,但生命活力的缺失让孩子们轻易便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
36 占有欲
153 几乎所有的道德偏差都取决于人们在爱与占有之间所作的除此选择。
. 身体强壮的少年为了保护自己的所有物甚至会对其他抢夺东西的孩子大打出手。他们不断地争吵,因为都想得到同一件物品,得到属于别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无法友好相处,反而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但争吵的缘由并非真的无足轻重,相反地,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沉重的事实:心理畸变导致儿童的心灵走上歧路,邪恶的本性显露出来。物品本省与占有欲并不相干,罪魁祸首是内心的恶魔。
37 支配欲
155 在心理畸变的儿童眼中,成年人全职全能。孩子们认为,借着成年人的行动,自己的力量也会变得强大。
. 儿童发现了这条捷径,因此不断地试探,期求成年人替自己去做那些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这就是儿童典型的任性表现。
38 自卑感
158 成年人总是强势地闯入儿童的世界。既不会询问也不会考虑儿童的感受,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儿童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但在儿童眼中,当成年人请求其他人帮忙,哪怕是用人,也不会不由分说地打扰,一定要先说上一句"如果您愿意的话"或者"如果您可以的话"。因此,儿童觉得自己的地位有别于他人,一种万人之下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 总有一天,成年人要告诉孩子们他们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承担责任的前提是梳理一个完整的框架,理清行为之间的联系,辨别各种行为的意义。但是,儿童只感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无足轻重。成年人,他的父亲,时常抱怨他无法唤醒儿子的责任感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而事实上,正是他一步步地破坏了儿童习惯的养成和自尊的树立。儿童在心中默认了自己的卑微和无能。想要让孩子承担责任,就要使他们充满自信,坚信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159 成年人不断浇灭儿童的信心,使儿童耻于自己的渺小,深信自己的无力。
160 自卑感通常表现为羞怯,犹豫不决,在困难和批评面前畏手畏脚,一旦陷入困窘便心生绝望,放肆哭泣。
与之相反,那些"正常"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优秀的性格品质,他们充满自信,对自己的行动坚信不疑。
40 谎言
163 早期的精神病雪堆无法自控的癔病型谎言做了大量的研究,一个人的心灵一旦被谎言蒙蔽,那么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夹杂着谎言。
165 但如果我们剖析现实,就会发现整个社会都浸淫在谎言之中,除非把世界搅个天翻地覆,否则这种风气不会改善。
. 心理学为人类发展做作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将谎言解释为一种潜意识的适应。成年人的虚伪,而非儿童的谎言,给生活披上了层可怕的伪装,就像动物细腻的皮毛和鸟儿魅力的羽毛一样掩盖、粉饰和保护着隐藏其下的生活真相。一个人可以欺骗自己的感情,活在谎言之中,说的确切一些,是当春节自然的感情与社会相冲突时,依靠自欺欺人苟延残喘。人不能永远活在冲突中,因此心灵只要屈从于环境。
成年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一种特殊的虚伪。他们牺牲儿童的需求满足自己的利益,但因为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而诉诸谎言。成年人说服自己有天赐的权利指使儿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当儿童反抗时,他们不去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武断地指责孩子不听话、脾气坏,不晓得儿童所做的一切是在自救。
. 正义与真相之声渐渐式微直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义务、权力、审慎等假话空话。
166 爱和恨是心灵的两极,诗人将其比作流水和坚冰。没错,掩饰恶习就是欺骗心灵,为了适应扭曲的社会环境,渐渐地,人心中的爱就变成了恨。这是潜意识最深处隐藏的骇人谎言。
41 心理状况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68 某些情况下,儿童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拒绝吃饭,比如成年人硬要喂他们吃东西,或者强迫他们按照成年人的节奏快速进食。儿童吃饭的节奏是特殊的——如今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了儿科专家的认证,他们观察到儿童不会一次性吃完所有的事物,而是慢慢地吃,中间会有漫长的停顿。
. 唯一的治愈方法就是带领儿童远离压迫者,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消除他们对成年人的依赖。
169 心理分析学从另一种角度出发,将这种现象解读为"死亡的本能"。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会千方百计地缩短生命的时限,甚至用自杀迎接死神的到来。
第三部分 儿童与社会
43 劳动的本能
174 人类的劳作离不开双手,可以说,手是塑造人格的工具,是传递智慧、表达意愿的器官,人类借由双手在环境中构建自我。人类的劳动本能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天性使然,是人类的种群特征。
175 劳动本能与心理健康、人格塑造息息相关。人类投身劳动的本能与神俱来,这种本能敦促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挥创造力,展示自身的存在。
44 两种劳动的特征
成人的劳动
178 成年人的任务是建立一个"超自然"环境。这是一项结合汗水与智慧的劳动,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劳动,究其本质,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和组织性的特点。
为了取得劳动成果,成年人必须按照社会准则安排工作。人们早就意识到,高效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的把持,因此自愿地遵守集体纪律。
. 法则之一是劳动分工,人类依靠产出物划分社会身份,因此这一法则广泛应用而必不可缺。法则之二是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因为人们想尽可能少地付出劳动,而是因为这样可以消耗更少的能量换取更多的能量。这条实用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代替并完整了手工劳动的机器。
179 儿童完完全全是成人世界的旁观者,因此,儿童不属于成年人精心打造的、与自然各类的人造环境。儿童与他所降生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是"社会外"的存在,无法适应社会、参与生产或按照集体准则约束自我,因而说他扰乱了秩序的平衡。
. 儿童像是被流放一样地被保送到保育院、游戏室和学校,直到成年人判定他们不再惹是生非。只有到了那时,儿童才会被社会接纳。在此之前,他就像失去了公民权利一般地服从于成年人的指令,因为他实际上不具有任何公民权利。成年人仿佛君主,他的号令至高无上,不容辩驳,令儿童总要听命于他。
儿童的劳动
180 儿童也是劳动者和生产者。他们虽然无法分担成人的劳动,但自己也肩负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任务:长大成人。
181 成年人是自己领地的主人,儿童也在自己的领地称王称霸,成年人与儿童相依相存,是两个不同王国的国王。
两种劳动的比较
182 因此,当我们将儿童的劳动与成人的劳动放在一起比较时,实际上讨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它们的目的迥异,但都是真正的劳动。
最紧要的是了解儿童的劳动。儿童不会带着某种目的劳动,它们的目的就是劳动本身。
183 这说明儿童和成人的劳动在自然规律上存在差异:儿童在劳动时不会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恰恰相反,他们把大量精力耗费着没有目的的工作上,发挥所有的潜能去照顾细节。
. 一个心灵升华的人不会惯性外在的事物,那些思想境界较低的人,或者说停留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人,会被外界的目标迷惑,不计一切代价地追求它,哪怕丢掉健康和性命。
儿童和成人的劳动之间还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区别,那就是儿童的劳动不求回报,也无需帮助。儿童必须肚子面对成长的考验,直至任务完成。
. 儿童劳动的缘由不同于成人,成人的活动总是带有目的性,外在的目标敦促他挥洒汗水,做出牺牲。倘若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在童年时代就做好准备,未来成为坚定而强健的大人。
184 成人按照事半功倍的劳动原则为儿童安排每一件事情,尽量话费最少的力气和时间争取最大的效益。经验丰富、做事老练的成年人为儿童穿衣、洗手,把儿童抱在怀里或者放在婴儿车中,重新整理儿童周围的环境,不让儿童自己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 这个爱相矛盾的表达背后隐藏着一个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成年人必须帮助儿童,让儿童自己完成劳动。这不仅揭示了儿童的需求,还说明儿童渴望一个朝气蓬勃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供儿童征服或享受,而是方便他发育自身的功能。显然,只有富有智慧、做足准备的成年人才能为儿童提供井然有序的成长环境。我们的教育理念否定为儿童包揽一切的态度,也反对成人做甩手掌柜,将儿童置于全然被动的环境之中。
45 主导本能
186 根据不同的目的,生物学将本能大致划分为两类:个体生存本能和物种生存本能。两种本能都绕不开斗争,既有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短暂冲突,也有本能引导的延续物种的持久战。
比如说,应对危险状况的自我防御是个体生存本能的表现,两性之间的结合或对峙是物种生存本能的表现。
187 尽管母亲是生命的孕育着,是幼崽的第一保护人,但并非只有母亲拥有母性本能,父母双亲,有时甚至整个族群都拥有母性本能。
188 造物主缔造了生命的奇迹,而单纯的"活着"谈不上生命奇迹,生命沿袭的管理才接近奇迹的内核。
189 倘若从整体上观察成年世界,我们会发现那些不可动摇的、与生俱来自然规律会在特定的时刻发生畸变。在更高的利益面前,曾经绝对的律条显得不堪一击,为新生命成长而服务的新律条二话不说地取而代之。在短暂的停歇之后,生命更新换代,并永恒地延续下去。
190 放眼人类世界,到处都是尔虞我诈的战争、适应环境的急迫和外在生命的焦灼。人类世界的残酷现实,迫使所有人心心念念着征服与生产,仿佛除此之外无甚紧要。
. 成年人用自己生活的逻辑揣度儿童,他把儿童看做一个截然不同的、百无一用的存在,将儿童赶得远远的;或者通过所谓的教育,说服儿童沿着成人的轨迹生活。
. 成年人正是以这种方式对待儿童:在儿童面前洋洋自得地展示自己的强大和成熟,将自己的经历立为典范,叫儿童亦步亦趋地模仿。成年人根本没留意到儿童身上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儿童需要一个有别于成人世界的环境,以及适宜的生存之道。
191 人类作为建筑者,应当为孩子筑造一个怎样的小窝呢?答案是展现以最高的艺术形式——爱,倾注纯洁无瑕的爱,并满足孩子的外在需求。在儿童的小天地间,慷慨的爱意可以集聚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不可用于物质生产。
46 以儿童为师
193 心理畸变的成年人贪权夺利,一心求荣,到手的利益还没享用半分,就变成了人生的烫手山芋。这就是为什么每当社会进步、新事物诞生时,人们的困扰不减反增,比如机器提高社会效率的同时,也成为了战争中的破坏性武器,工业上的敛财工具。物理、化学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加剧了破坏、贫穷和野蛮。除非人的正常化被视为社会的基本需要,否则不能对外部世界抱有任何希冀。只有到那时,物质进步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和更高级的文明。
48 儿童的权利
197 成年人不管不顾地将自己作为标杆,强行扭转为儿童的生活方式。这种骇人的愚昧似乎已无可救药渗入灵魂,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诞生起就一贯有之。
自古至今,教育不过是惩罚的代名词,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屈服于成人,成人用自己的目的与意图替换了自然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