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能够到达的境界》


第三篇 价值

第八章 事实和价值的融合

99 然而,关于世界看来如何的陈述也同时是一个价值陈述。

“价值”一词的难题 用另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可以将”价值“概念设想为一个大的容器,装有各式各样杂乱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大多数谈论价值的哲学家曾力求找到一个简单的公式或定义能把容器内的每一件东西拴在一起,尽管许多东西是偶然进入这个容器的。他们问道,”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他们忘记了它仅仅是一种标签,并不真正代表任何意思。只有繁复的说明才起作用,那就是说,需要把不同人的实际上对这个词的不同用法进行归类研究。

作为“应该——是——探索”的心理治疗 100 我现在要用这样的想法来看待心理治疗和自我治疗的现象。人们在寻求同一性、真实自我时提出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应该”的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我应该怎样解决这一冲突?我应该从事这一事业还是那一事业?我是否应该离婚?我应该活下去还是死去?

. 大多数未受过教育的人很愿意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假如我是你……”他们说,然后提出建议和劝告。但受过训练的人懂得,这样做不起作用,甚至有害。我们不说我们认为别人应该做什么。

. 我们懂得,从根本上说,一个人要弄清他应该做什么,最好的办法是先明白他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达到伦理和价值的决定、聪明的选择、应该的途径是经过“是”,经过事实、真理、现实来发现,经过特定的人的本性来发现。他越了解他的本性,他的深蕴愿望、他的气质、他的体质、它寻求和渴望什么,以及什么能真正使他满足,他的价值选择也变得越不费力,越自动,越成为一种副现象(这是弗洛伊德的重大发现之一,也是常被人忽略的一方面)。这样一来,许多问题立即消失了;只要知道了什么合乎一个人的本性,什么是合适的、正确的,另外的许多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还必须记住,对一个人自己深蕴本性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一般人性的认识。)

101 在这里,“价值”,就目的意义说,就你力求达到的终点、极限、天国的意义说,当下恰恰就存在。一个人努力寻求的自我,于一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存在于当下,正如什么才是真实的教育,一个人在四年路途的终点得到的那张文凭不等同于每时每刻学习、领悟和思考。

114 同样地,一个人要发现正确对待世界的方法,也要靠倾听其本性和呼声,靠对它的需求和暗示的敏感,要安静下来让呼声能被听到;要能承受、不干预、不要求,并由它自然发展。

第四篇 教育

第十一章 认知者与认知

142 我的总体观点是: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难是内在沟通障碍的副产物;而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沟通,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同构性(即相似的结构或形式);世界可以传递给个人的只是与他相匹配的、他应得的或是“孜孜以求”的;很大程度上,他可以从世界获得的和可以给予世界的,只有他自己而已。

. 出于这个原因,这项对人格“内部结构”的研究死了解人能传递给世界什么和世界能传递给人什么的必要基础。

人格的内部分裂 首先,什么是我所说的内部沟通失败?最根本简单的例子就是人格的分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最为人所知的形式就是多重人格。

男性与女性 148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极端的二歧化、非此即彼、亚里士多德式的思维方式,而对于戈尔茨坦、阿德勒、柯日布斯基等人来说这是极为危险的。对于相同问题,我的心理学说法是:“二歧化意味着病态,病态意味着二歧化。”

充分发挥作用,自发性,存在认知 154 人变得越完整,世界也变得越完整。这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条信息的含义显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内容,还有来赖于人格对它的反应程度。更“高深”的含义只有更“高深”的人才能领会。站得高,看得远。

. 正如艾默生所说,“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只能看到什么”。但是我们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反过来使我们相信它是什么和我们是什么。人与世界的沟通关系是一种相互塑造、彼此互生互降的动态关系,这一过程我们可称之为“互惠同构”。高水平的人才能理解高水平知识;童谣高水平的环境往往会提高人的水平,如果低水平的环境能降低人的水平一样。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变得更为相似。这些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是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塑造的。

第十三章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167 如果观察一下我们社会的教育,会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存在。首先,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校长、课程设计者、学校管理者,他们致力于教授孩子们生存在这个工业化社会中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也不会经常发问为什么他们要教授这些东西。他们最关心的是效率,要用最少的时间、费用和精力,给尽可能多的孩子灌输尽可能多的事实。另一方面,少数人本主义倾向的教育家,其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好的人,或者用心理学的术语来描述,就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 课堂教学往往有其不言而喻的奖励目标,即取悦老师。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孩子们很快就领悟到创造力是要受惩罚的,而背诵要求记忆的内容会得到奖励,于是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让他们说什么,而不是对问题的理解上。由于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行为而不是思想,孩子们学到的是如何行动,同时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变。

. 事实上,思想对于外在的学习是有害的。真知灼见能使宣传、灌输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影响统统消失。以广告为例,对其最简单的解药就是真相。

169 在理想的大学中,任何人都可以如愿以偿地得到内在教育——因为任何人都能进步和学习。这里的学生可以包括有创造力的、聪明的儿童和成人,低能者和天才(因为即使是低能者也能够通过情感和精神学习)。这样的大学将无处不在——也就是说,不局限于特定的建筑物或特定的时段,教师是任何有感想并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人。这样的大学将持续终生,活到老、学到老。甚至死亡也能成为一种哲学性的启发、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

. 理想的大学是现代教育的避难所,在哪里可以尝试发现自我;发现你喜欢什么,你需要什么;发现你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人们可以学习各种科目,参加各种研讨会,虽然不能确定他们要走那条路,但已经开始寻找自己的使命,一旦找到了它,他们就能很好地利用他们所接受过的技术教育。换言之,理想大学的主要目标是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同时也是使命的发现。

. 我们所说的自我同一性的发现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找出你真实的愿望和你真实的特性,并选择一种能让它们表达出来的生活方式。经过学习你会真诚和忠实地让你的行为和言谈成为你内在感受的自然流露。

171 对于有创造力的儿童,似乎有更强烈的冲动声音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创造力的高智商儿童似乎已然丧失了自己的冲动声音,变得循规蹈矩,总是期待着父母或老师给与的指导或启发。

. 健康的人在伦理和价值的问题上似乎拥有清晰的的冲动声音。自我实现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他们文化的价值。他们不仅仅是美国公民而更应该说是世界公民,而且首要的是他们是人类的一员。他们能各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喜欢它的某些方面,不喜欢另一些方面。如果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自我实现,那么教育就应该帮助人们超越他们所在的文化强加于他们的条件作用而成为世界公民。

171 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该追求的另一个目标是发现使命,发现一个人的命运和归宿。学习你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这些学习的部分作用就是发现你一生要从事的事业。发现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和发现一个人的事业,解释一个人将为之献身的圣坛,几乎是同义词。

172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职业顾问并没有意识到人类存在可能的目的,甚至不懂什么是基本的幸福需要。所有这类顾问所考虑的只是社会对航空工程师或者牙科医生的需要。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到,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你就丧失了一种思维成就的重要手段。

.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帮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内在,并在这种自我认识中发现一系列的价值观念。

174 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教人懂得生活是可贵的。如果生活中没有快乐,那生活就没有了价值。

175 幼儿园教育能做什么来抵消孩子们死的愿望,小学一年级能做什么来提高学生们的愿望?也许它们能做到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们有一种成就感。孩子们在帮助比他们幼弱的孩子完成某件事情后,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弱化管辖和约束有助于鼓励孩子们的创造力。

176 相反,我认为高峰体验作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的、惊奇的或是完美的成果,是学习的目标和奖励,是结局也是开始。

. 内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孩子们无法达到自我实现,除非他们的安全、归属、尊严、爱、尊重和自尊等需求都得到满足。

177 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是让意识保持清新,使我们不断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和奇妙。

178 内在教育的另一个方面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选择者。

. 首先,所有自我实现者都有其坚信的目标和为之献身的事业。他们说“我的工作”是指他们的人生使命。

换言之,自我实现者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终极价值,而终极价值又是为了捍卫有内在价值的原则。

179 自我实现者的动机是永恒的真理、存在的价值、纯真与完美。他们超越极性,试图看到潜藏的统一性;他们试图整合一切,并让其内容更丰富。

180 假如你在从事你热爱的工作,献身于你最崇尚的价值,你将尽可能地自私,而同时又是无私和利他的。如果你将真理投射到你内心的价值当成血液一样,是你自身的组成部分,那么无论谎言出现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你都会如芒在背,一定要去揭穿它。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自身的边界将远远超越了你个人利益的范围,包括了整个世界。

181 享受并坚信存在价值的人,会更加享受基本需求的满足,因为他们会让这种满足变得神圣。

.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存在价值的唤醒和实现,这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方面,我们将拥有一种新文明的巨大繁荣。人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健康,并在更大程度上掌握自己命运。增加个人生活的责任感,用合理的价值观指导个人的选择,会使人们开始积极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推进心理健康的运动,也是推进精神安宁和社会和谐的运动。

第五篇 社会

第十四章 社会与个人中的协同作用

我们社会中的高协同和地协同 191

我想说,此后任何一个由知识渊博的人构建的乌托邦都需要协同观念来维系和平。现在,在我看来,任何乌托邦都需要协同观念来维系和平。现在,在我看来,任何乌托邦或优心态文化(我认为这个名称更合适),必然需要建立一种高协同机制作为其基础。

个体中的协同作用 193

认知和意动的整合

我将用埃里希·弗洛姆的一句话来结束,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疾病的本质是渴望得到不利于我们的东西。

第十五章 规范社会心理学家的问题

194 通常,对事物仅仅反对是不够的,同时应该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195 做一个一般性的设想,除非我们有关于个人目标的理想,否则不可能有规范化的社会思想。这样的个人目标是指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并以此为标准评价社会的合理性。我进一步设想,美好社会和直接目标是尝试对社会自身的改善,是社会中所有个体的自我实现,或近似的目标或标准。

第十六章 锡男浓和优心态文化

217 当你经历了痛苦之后,自我认知终究是件非常好的事。知道某件事情终究要比思考它、怀疑它好得多。“也许他不喝我说话是因为我不好,也许他那么对待我是因为我不好。”对普通人而言,生活仅仅是一连串的“也许”。他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他报以微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不这么做。不用猜测会给人一种坦然舒适的感觉。能够自知是件好事。

第十七章 优心管理

218 优心态文化(发音是yew-sigh-key-an)的工作条件通常不仅有利于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也有利于组织机构的健康和繁荣,以及这个机构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质量的提高。

219 仅仅以金钱作为“薪酬”这样的思维框架显然已经过时了。的确,低级需求的满足是可以用金钱购买的——但是,当这些需求已然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只收到高级“薪酬”的激励了,例如,归属感、情感、尊严、尊重、欣赏、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最高价值的培养——真理、美丽、效率、卓越、正义、完美、秩序、法制等。

第十八章 关于低级怨言、高级怨言和超级怨言

222 更高水平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尊重与自尊水平上,涉及的问题包括尊严、独立自主、自我尊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价值感,由于自己的成就而得到的称赞、奖励和信任;等等。这一水平的怨言可能大都设计尊严的丧失,或是自尊和威望受到的威胁。现在,就超级怨言而言,可以概括为存在价值。这些关于真、善、美、正义、公平等的超级需求也会在工业环境中表现出来,例如经常出现的对效率低下的抱怨(甚至是在对抱怨者的钱包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实际上,这是抱怨者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中不完美进行评论(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抱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个人的和利他主义的哲学家式的抱怨)。或者他可能会抱怨没有获知全部真相、所有事实,或是自由沟通中的其他阻碍。

这种对真相、诚实以及全部事实的偏爱不是一种“基本需求”而是一种超级需求,能发表这种水平奢侈怨言的人,必然拥有很高水平的生活。

. 他们往往对不公正充满怨言,即使这是不利于他们经济收入的。另一种超级抱怨是对某种美德没有得到奖励的抱怨,对恶性反而得到奖励的抱怨,这是对有失公正的愤怒。

. 换言之,上述一切都强烈表明,人总是会抱怨的。

. 人类总是能把可以得到的任何满足、幸福、幸运揽入怀中。这些幸福会给他们带来片刻的极度快乐。然后,当他们适应这样的幸福之后,他们会将其忘记,并开始寻求未来更高的幸福,他们发现永远都会有比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更美好的事物。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不断进入无限未来的永恒过程。

223 但是动机理论告诉我们,永远都不要期望怨言会终止;我们只能期望怨言变成越来越高级的怨言,也就是说,从低级怨言发展为高级怨言,最终达到超级怨言。原则上,这与我缩写的人类动机论是一致的,动机是没有尽头的,仅仅是随着条件的改善不断向越来越高的水平发展。这也符合我的挫折水平观念。也就是说,我不认为挫折必然都是坏事;挫折也是有层次的,从低级挫折向高级挫折的发展是幸福、幸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个人成熟度的标志。

. 关键是,不能把高水平的抱怨简单地看成和其他抱怨一样;它必须作为一种标志,即所有的先决条件都已经得到满足,才能使出现这一高水平的抱怨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如果一味开明而智慧的管理者能够深刻理解上述一切,那么这样的管理者就会期望通过改善条件来提高抱怨的水平,同时提高挫折水平,而不是期望通过改善条件来使一切抱怨消失。

. 我们必须学会寻求的东西是:这些抱怨是否在动机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是真实的考验,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此外认为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对怨言水平提升这样的事情深感愉快,而不仅仅是满足。

224

这里有些特殊的问题显露出来。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不公平。这肯定会涉及人际间的琐碎攀比和抱怨——可能是某人有较好的台灯,或是较舒适的座椅,或是较高的工资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 换言之,我们必须依据特定的事例来推测其动机水平。

226 我认为我能由此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任何包含人际关系的组织结构的健康状况或发展水平,在理论上都可以通过评估抱怨和抱怨的层级高度这样的方法加以判断。

227 同样应当理所当然地认为,有必要将这样的抱怨和怨言分为正面的和负面的,人们对于任何基本需求的剥夺或受到威胁或危害,都会做出快速而尖锐的抱怨,尽管人们在这些需求很容易得到时,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样的满足感,或认为它们是理所当然的。

. 但是如果所有这些理所当然的条件都消失了,这是你一定会听到它们的哀号。换一种方式来说,这种满足不会带来赞美和感激,纵然在它们被剥夺时会引发强烈的抱怨。然而在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我们必须谈谈有改善作用的正面怨言、抱怨或建议。

第十九章 单纯认知简述

231 这种微缩、狭隘的着迷状态非常类似于日本人的“忘我”(muga)概念。在这一状态中,你将全心全意地做任何事情,不思考任何其他的事情,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形式的非难、怀疑和限制。这是一种纯粹的、完美的、完全自发的行为,没有任何形式的阻碍。只有当自我已经被超越或遗忘后,才有可能进入这种状态。

这种忘我状态经常被认为与禅悟状态相同。很多禅宗文献将忘我状态描述为一个人心无旁骛地做任何事情的状态,例如,劈柴时的全身心投入。

233 但是,无知的纯真与智慧或精深的纯真是不同的。而且,儿童的具体感知能力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显然和自我实现的成人是不同的。至少在这样的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儿童还不能主动还原到具体;他们甚至还没有成长到抽象。他的纯真是因为他的无知。这与我所说的那些智慧的、自我实现的、年长的成人的“第二次纯真”或“第二次天真”是非常不同的,这样的成人了解整个缺失领域,了解整个世界,了解世界中所有的罪恶、竞争、贫困、争吵和眼泪,并能超越它们,能在统一的意识中看到存在领域,能做罪恶、竞争、争吵和眼泪之中,看到整个宇宙之美。通过缺陷,或在缺陷之中,这样的人能够看到完美。

第二十章 再论认知

单纯认知(存在性认知的一个方面) 240 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求,如果一个人没有期盼或忧虑,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未来的,因为儿童的各种活动都发生在“当下”,所以既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这件事与那件事一样有可能发生。这是一种“完美的等待”,没有任何要求的旁观者,不期待什么事情发生或不发生,没有任何预见性。没有预见性意味着没有担心、焦虑、恐惧或不祥的预感。

. 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没有对未来的期望,因此也就没有迎接未来的准备,没有预演或预期。当未来是不可知的,也就不会有任何渴望(“我不会再等待”),当然也不会缺乏耐心。

第七篇 超越和存在心理学

第二十一章 超越的各种意义

243 5. 超越个人的过去。对一个人的过去可能会有两种态度。其中一种可以被称为超越的态度。一个人可以对他的过去有一种存在性的认知。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过去可以被他现在的自我包容和接受。这意味着,因为理解自我而原谅自我。这意味着,超越了自责、后悔、内疚、羞愧、尴尬诸如此类的情绪。

244 6. 超越自我、自身、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这是当我们对外部任务、事业、职责、对现实世界和他人承担的责任等需求特征做出反应时,达到的超越。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一种道家的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句话意味着有能力对精神以外的现实生活做出让步、接受或回应,就如同自身本就从属于它,或是能与它和谐一致。

245 10. 超越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对立。超越人与人之间的零和博弈(一方得益引起另一方损失)。这意味着提升协同作用的水平(人际协同,社会制度或文化的协同)。

. 14. 脱离旋转木马。从屠宰场穿行,而不沾染血腥。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超越广告意味着思想境界在其之上,不受其影响,不为所动。

246 15. 超越他人的意见,即他人的反应与评价。这意味着有一个可以自我决定的自我。这表示一个人会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即使不受欢迎的,他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拥有一个自我决断的自我,写自己想写的文字,做自己想做的人,不收任何操控和诱惑。

  1. 超越自身的软弱和依赖性,超越孩童性,以父母的态度对待自己,成为自己的父辈而不仅仅只是子女,能够变得坚强并有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依靠他人,超越个人的软弱,上升到坚强。

249 25. 在超越不介入、中立的、不关心、旁观式的客观性时,达到道家的(存在水平的)客观性。

  1. 超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分裂。事实与价值的融合,合二为一(参看第八章)。
  2. 超越消极事物(包括邪恶、痛苦、死亡,等等,也包括更为消极的事物),这可以在高峰体验的报告中见到。在高峰体验中,世界被视为是美好的,这时的人可以与他所感知的邪恶和解,但这也是对压抑、阻碍、否认、排斥的一种超越。

251 35. 超越个体自身的信条、价值体系或信仰体系。

252 做一个简要说明。超越是指最高层次的最具包容性的或整体水平的人类意识,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与自己、与关系密切的他人、与所有人类、与其他物种、与自然、与宇宙发生关联。(整体性在分层次整合的意义上说是假定的,认知和价值的同构性也是如此。)

第二十二章 Z理论

253 最近,我发现越来越有必要区分两种(最好称为两种程度的)自我实现者,一种人显然很健康,但是很少或没有超越性体验,另一种人的超越性体验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甚至具有核心性意义。

. 总之,我的初步印象是,超越的认识不仅存在于自我实现的人中,也存在于极富创造力或才华横溢的人中,存在于高智商的人、非常坚强的人、有权威并有责任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极为善良(德行出众)的人和那些能够克服逆境变得更为坚强而不是软弱的“英雄”式人物中。

在某种未知的程度上说,后者(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是我所说的“高峰人物”而不是“非高峰人物”,是说“是”的人而不是说“不”的人,是积极生活的人而不是消极生活的人(在赖希所说的意义上),是渴望生活的人而不是厌烦生活的人。

超越者和仅仅健康者之间(在程度上)的区别 261 6. 他们对美更敏感。这可能会成为一种将一切事物美化的倾向,包括美化所有的存在价值,或是比别人更容易看到美,或是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审美反应,认为美更为重要,或是在常规或传统意义意义上不认为能从美的事物中看到美好(这点看起来有点混淆,但这是此时我所能做的最好的说明了)。

  1. 他们比那些“健康”或实际的自我实现者(从同一意义上说也同样具有整体性的观点)对世界的看法更具有整体性。人类是一个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像“国家利益”、“父辈的信仰”或“不同等级的人或智商”这样的概念都不复存在或极易被超越。

. 8. 重叠在这种整体感知状态之上的自我实现者自然协同倾向的增强——心灵内部、人际间、文化之间、国家之间的协同。

. 一个简短的(或许不是很有意义的)说明是:协同超越了自私与无私之间的二歧化,并将它们涵盖在一个更高级的概念之中。这是一种对竞争的超越,对零和博弈输赢的制胜秘诀的超越。

262 10. 和所有那些最优秀的自我实现者一样,这样的人不但是可爱的,也是令人敬畏的,更“超凡脱俗”的,更神圣的,从中世纪的理念上说是更“圣洁”的,更受尊重的,过去的观念则认为他们是更“可怕”的。他们经常会让我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是个伟大的人。”

  1. 作为所有这些特点的一个后果是,超越者更容易成为创新者,新事物的发现者,而与此相比,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更倾向去做在“现实世界中”必须要做的非常好的事情。超越的体验和启示能使人更清晰地看到存在价值、理想、完美、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实际能做到的事情、要达成目的需要存在什么样的潜能。
  2. 我有一个模糊印象,超越者不如健康者“快乐”。与快乐和健康者相比,超越者可能更入迷、更狂喜,更能体验到更高层次的“快乐”(一个程度很弱的词)。

263 13. 无论何时,自我实现者与一般人相比都更为优越,而其中超越者比仅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能更好地解决(至少是能更好地控制)任何自我实现理论中固有的”精英理论“的深层次冲突。

264 14.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超越者在知识的增长和神秘感、敬畏感的增长两者之间显示出高度的正相关——而不是更常见的负相关。无疑,对大多数人而言科学知识会减少神秘感,并由此减少畏惧感,因为对他们来说,神秘孕育着恐惧。一个人将对知识的追求作为减轻焦虑的方法。

. 15. 我认为超越者比其他自我实现者更不惧怕”疯子“和”怪人“,因此也更有可能善于选拔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有时看起来像疯子或怪人)。

266 21. 理论上,超越者应该更具有道家的思想,而仅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则更为务实。存在认知上每件事物变得更奇妙、更完美,就像它们理应如此。因此,它们很少产生改造事物的冲动,因为它们本来就已经十分美好了,很少需要改进或打扰它们。那么,更多的冲动应该是单纯地看着它们,仔细观察它们,而不是对它们或用它们做些什么。

267 23. 最后,我希望大家关注的问题是”报酬的水平“和”报酬的种类“,虽然就此而言,我还不能确定我所说的两类自我实现者之间是否有差异,如果有的话,又有多大的差异。但至关重要的是,除了金钱报酬之外,还有很多种类的报酬。随着生活日益富足和个性逐渐成熟,金钱报酬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较高等级的报酬支付形式,乃至超级报酬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即使在金钱报酬依然显得重要的地方,往往也不是因为金钱本身外在的固有的特征,而是作为地位、成功、自尊的象征,用以赢得爱、赞美和尊敬。

268 这一世界观是否是超越者的显著特征仍有待揭示。但是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主要理由是,纵观历史,神秘主义者和超越者似乎都会自发地选择简朴的生活,而回避奢侈、特权、荣誉和财富。在我的印象中,”百姓们“大多因此爱戴并尊敬他们,而不是恐惧和憎恨他们。所以,这也许有助于理想世界的设计,让最有能力、最警醒、最理想主义的人被拥戴为领导者、导师,以及显然仁慈和无私的当权者。

结束语 269 大多数实业家都会小心谨慎的将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超越性动机和超越性体验掩藏在”坚韧不拔“、”现实主义“、”自私自利“的面具之下,并引用各种标识性语言表明自己是肤浅的和防御性的。他们更真实的超越性动机通常不是被压抑的,而是禁止谈论的,我有时会发现针锋相对和直接提问能轻易突破表面的保护层。

第八篇 超越性动机

第二十三章 超越性动机原理:价值生活的生物学根源

271 自我实现的个体(更成熟、人性更为完美),顾名思义,他们的基本需求已然得到了适当满足,现在受到其他更高级方式的激励,完美称之为”超越性动机“。

显然,自我实现者的所有基本需求(包括归属感、情感、受尊重和自尊)都已然的得到了满足。这既是说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根基感,他们对爱的需求感得到满足,他们拥有朋友,感到被爱并值得去爱,在生活中他们有一定的地位,身处一定的环境之中,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们有合理的价值感和自尊心。如果我们从反面来说——从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和病例方面来说——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不会(无论时间长短)感到忧心忡忡、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不会觉得孤单、被排斥、无所寄托或被隔离,不会觉得不可爱、被拒绝或不被需要,不会觉得受轻视、被人瞧不起,不会觉得不匹配,也不会有严重的自卑感和毫无价值的感觉。

274 在理想状态下,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是一致的,”我想要“与”我必须“是一致的。

276 在这一水平上,工作和娱乐的二歧化已经被超越;我们必须对报酬、爱好、休假等放在一个更高水平上加以说明。

.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和娱乐对他而言已毫无差别。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娱乐,他的娱乐也就是他的工作。

278 这些事业热爱者往往会与他们的”工作“协同一致(融合、结合),并让工作成为其自身的定义性特征,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

279 换言之,他将自己的身份与自我等同起来。这往往会成为他整个人的一个标识,即工作成为这个人的定义性特征。

. 我们可以将他们为之献身的工作阐释为内在价值的体现或化身(而不是某种达到工作之外目的的手段,也不是所谓的功能自主性)。这些工作是受热爱的(向内投射的),因为它们将这些价值具体化。那就是说,他们最终所爱的是这些价值,而不是那些工作。

283 这些内在价值与存在价值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或者也许他们是相同的。

(最后更新于 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