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和差很多

两本书

一本是看过的 《西方还将主宰多久》 (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另一本是翻过几页的《枪炮、细菌和钢铁》。

感觉差不多

感觉这两本书的内容 好像差不多 ,讲的都是人类社会是如何从远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原因,其中到底有多少是人类基因的因素,有多少是自然地理造成的因素。

《思考,快与慢》 / 联想的神奇力量 / 联想的三个原则

在1748年出版的《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中,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将联想的原则缩减为三个: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

《思考,快与慢》 / 联想的神奇力量 / 什么是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观点是一张巨网上的节点,他们称其为联想记忆,这些节点和其他节点相联结。

感觉差很多

如果没看过这两本书,仅仅看书名,又会感觉这两本书的内容 应该差很多

文字和语义

如果只是看到《西方还将主宰多久》这个书名,也知道英文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的中文意思:"为什么现在是西方主宰",就会感觉这是简单描述书中内容的两个不同角度,而"西方还将主宰多久"的表达方式,似乎会顾及东方人的自尊情绪(一定程度上是对未来可期的优越感),所以站在商业出版的角度,这样的书名表达也更容易被东方世界所接受。

人们在观察、概括、用文字表达事物的时候,先会选择一个角度(可以宽,可以窄),再会选择一套语言系统(其中包含了以名词——基于过往公共认知的规律沉淀),最后用相似性的"类比"或者"隐喻",对某个具体的事情或者事物进行描述。

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信念、不同的思维惯性,产生了潜意识里不同的对事实的选取,以及语言、词汇的选择,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

由于人的社会性,用词的选择也和社会阶层有关,所有词汇有高级上流与低级下流之分。

所以,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不同的表达描述方式,在各自的语境里面"都对"。

然而,描述的另外一头是为了受众能够理解,同时受众也是多种多样的,为切换了不同的上下文或者语境,对同一件事物的描述方式就需要改变。

有没有统一的"一"呢?

当一个对象,从任意角度都能够对齐进行描述,那么这个对象应该如何命名?

命名的作用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树状?

如果是树状,树根又是什么?

用来描述同一个体系的不同树状结构,又应该如何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