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的形态
专业知识的形态包括:
- 软件源代码
- 学术性论文
- 发明专利
软件源代码的特殊性是程序员进行编写(这需要专业知识),它的是使用方式是由计算机对其进行执行,自然人使用软件的过程是驱动软件的运行状态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学术性论文或者发明专利(这也需要专业知识),都是以文章的形式编写,需要通过自然人对其进行直接使用——阅读与理解。
学术论文价值表现是对其进行引用,发明专利的价值是其融入到具体的商业产品之中,而代码的价值直接表现是被运行时依赖。它们都是知识工作的产品。
在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成果之前,都需要经历入门训练的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18个月以上的初步学习与实践。
专业知识型产品的开发
专业知识型产品,包含了三个方面:
- 对先前知识的理解,成为了可利用的已有知识资源(旧知识)。
- 对未知的探索形成的知识型总结,成为了新的知识资源。知和识的过程,是一种对信息的非线性加工工艺,而这种工艺,应该叫智慧。
- 知识型产品中,一定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集成方案,而方案本身,也是一种新的知识。
其中,对于未知的定义,是相对于知识型产品制造者而言的,也就是相对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定义。也就是我不知道,等于不存在。
「重新发明轮子」的现象,是一个中性的现象。重新发明轮子的过程,是对旧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也是开发「新知识」的过程。
时间和智慧,是知识型产品的最原始和最必要的生产资料。
获得时间的方法,可以通过购买其他自然人的工作时间,也可以把没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交给计算机。
而获得智慧的方法是?
专业知识工作的价值体现
自然人个体或团体,是知识的原始获得者。这些个体,一般服务于四类组织: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软件公司,以及独立个人或团体。
- 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术论文
获得研究基金自助,是其主要变现方法。
- 来自企业研究院的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也作为企业产品的无形原材料,融入到企业产品中,经过市场销售进行变现。
专利发明人,企业通过薪金对他的知识型劳动成果进行购买。
- 商业产品源代码
作为商业产品的一部分,这类产品不一定是软件产品,也很有可能是一个虚拟平台的一部分,例如互联网平台。
源代码的编写者,同样的,企业通过薪金对他的知识型劳动成果进行购买。
- 独立个人与团体开源源代码
源代码的作者,可能会获得某些开源软件基金会的部分资助,也可能自行设立收费渠道获得「善意的捐助」,再或者增强了在行业届的影响力,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
而开源基金会的支撑着,往往来自商业公司。
专业知识产权的商业保护
-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有着严格的体制对齐进行原创性保护,例如学位评定、职位评定,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知识原始获得者的经济利益。
学术论文的引用,是公开且唯一的,有公开的独立机构确认引用的有效性。同时,每一次的引用,都增加了知识的价值。
- 软件源代码
软件源代码的依赖使用,是非公开的,这是源代码的运行时环境所客观决定的。
对于计算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仍然是计算机程序,在原作者对最终运行环境不可控的条件下,对计算机程序进行逆向工程获得源代码,是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常见方式。
计算机软件的物理规模,取决于其架构的形态,典型的Client/Server架构,是普遍的形态。
在Client端,成功的商业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态是苹果iOS系统,完善的保护了每个App的源代码知识产权(归软件的开发商)与软件运行过程中产生数据(所有权归软件的最终用户)的安全性。
在Server端,有条件成为公开的独立机构,能够对其运行期使用进行有效保护的模式是公有云。公有云保障知识产权的公信力,是在公有云上建立商业生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公有云还需要做到对代码的使用计量和计费,对数据进行隐私保护。
然而,具备这些特性的公有云,似乎还没有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Browser/Server的架构下的Browser侧的知识产权较难以保护,也许各大浏览器厂商正在努力,我却不知道。
从知识价值放大器到知识开发器
机器学习的价值,是将计算机的价值定位,从知识价值的放大器转变为了开发器。
- 计算机,作为知识价值放大器
代码的优势,是能够通过计算机,迅速放大其价值。
相比之下,学术论文的价值,放大的方法受制于行业体制,较为缓慢。
- 计算机,作为原始知识开发器
在机器学习大规模到来的时代里,机器学习的结果——对于特定应用场景的模型参数,是除了自然人之外获得知识的新方式。
通过机器学习所获得的模型,是一种如何集成现有「神经元」,广义上是任何资源进行使用的集成知识。
有意思的是,当计算机成为知识生成器之后,也需要通过「训练集数据」,进行入门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产生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