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

能力: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坚持,我们要学习,我们要有志向,即使不是那么远大

欲望:守住自己的心

幸福=能力-欲望

我要的幸福:

我曾经历了许许多多,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在乡下恬静的隐居,尽可能对人们做些简单而有用的善事,尽管那些人们并不习惯我为他们做了这些,做一份真正有用的工作,最后休息,享受大自然,读书,听音乐,爱周围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我对幸福的诠释。在这些之上,有你为伴,也许还有我们的孩子,一个男人还能再渴望些什么呢? ——列夫 托尔斯泰《家庭幸福》

I have lived through much, and now I think I have found what is needed for happiness. A quiet secluded life in the country,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useful to people to whom it is easy to do good, and who are not accustomed to have it done to them. And work which one hopes may be of some use. Then rest, nature, books, music, love for one’s neighbor. Such is my idea of happiness. And then, on top of all that, you for a mate, and children perhaps. What more can the heart of a man desire? — Leo Tolstoy 《Family Happiness》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心声#,对自己不满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


苏格拉底揭示所谓的思考过程不过是“提问和回答”。 而千百年后培根说得更加全面:“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心声#现在真正读书的人比例不高,进而真正“讨论”而不是“争论”的人更少,能总结写博客的少之又少。"微时代"是个机器浮躁的时代,没多少人能够沉下心做大事。


“没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终极困境——没有解决方案的困境。...... 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就很容易地体会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的悲惨境遇了。......但是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心声#,其实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我并不赞同。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停地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是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的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做借口。

//#坚持·勤奋·认真#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逆境造就成功”、“磨难令人成熟”之类的话纯属胡说八道。显然,在顺境中更容易成功,而且很多磨难根本没有必要——这更可能是失败者对他们自己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体验的成功及成功者“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而不曾有哪怕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引申到我的个人观点:没有必要去刻意吃苦,但绝对有必要能吃得起苦。


几乎一切愚蠢的欣慰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如果我们把成功朴素的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的话,那么,大多数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实际上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只不过是花拳绣腿。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例如“现实只能接受”。

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之前提到的“勤奋又懒惰”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把这些现实当做老生常谈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决定,最终堕落到那分田地。

//现实——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恶性循环。——墨菲拓扑定律

//这句话,也许对我曾经对很多人举过的一个例子的反面高度抽象。 为了实现一个目标A,可以借助旁人的力量,直接获得A。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A,同时在这过程中收获方法B,副产品结果C。 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技多不压身#


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所以,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这甚至可以当做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想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尽管那些能做对、做好的人又是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碰碰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现象的是非常普遍的;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是孺子可教的人,他们在努力,需要被鼓励,需要被肯定。


更重要的是,人在小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就愈发感觉时间过的慢;随着年龄的增加,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当然就愈发觉得时间过得飞快,稍纵即逝。由此看来,小孩子的感觉自然是“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太慢”,而“人生犹如白驹过隙,瞬间而已”大都是老年人的慨叹,也是他们的切身感受。

//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幸福=能力-欲望。


所有真正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对此,我有切实体会。

//就像爬山,枯燥而无趣地拾阶而上,为的只是站在最高点欣赏一览众山小的壮丽美景。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坚持到最后,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坚持到最后。毅力需要培养,能力需要积累。 而培养和积累的过程会很漫长,会很艰苦,会感觉到累,这就对了,说明在向上走。

//往上走,即便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我也会向众人提起,“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但,我会为了这1%去做99%的枯燥的事情。 实现目标之后,再设定下一个1%。这样,人生就丰富了,并且不是简单的丰富了。


做任何事情,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多(多出许多倍)的事件去落实每一个步骤。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 这样的习惯,会使得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 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业务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珍惜每一次被授人以渔的机会,好的方法是节省时间的方法。书是前人对思考的系统总结和归纳,书传授的是方法。从小我们就被熏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不一定真真理解。(这里的书不是指小说,虽然它有时候也具备一定这样的功能,但需要自己具备归纳总结的能力)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正,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感受到的是禁锢,体会到的是差距,意识到的是失望。我现在猜想,或许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

直接来自感官的认识很容易与他人分享,而思想上的体验却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

//#心声#,何况我语文又那么差。


在与计划相关的格言中,我最喜欢的是:“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

有人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这句话听上去挺现实,缺没说到点子上。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是要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家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必需的,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长期计划的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跻身最重要的能力之位,拥有它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不要上来就制定过长的计划。 哪怕制定一个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实际做一下就知道了。

//当每本书看到接近于一半位置的时候,是最惬意的。因为可以把书妥妥的平放,不用手压,全神贯注地与作者交流。翻书的声音很悦耳。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如果想做事,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时候,只要开始行动,哪怕实现并无计划,往往也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肯定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人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得到结果,况且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你会失败,怕什么?达成目标的关键在于每次受到挫折之后能否汲取教训。只要能汲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我们一生所做的事,大都是在试错,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或物理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

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尽管这句话已经被无数人所过无数次。

//有多少人,其实是被自己拖死的。如果没有勇气去接受失败,那么也没有机会去获得成功。曾几何时,有人对我的评价是执行力强,雷厉风行。


很多人常常拒绝学习,他们拒绝学习的理由和那些痴迷学习的人一样——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如果说,车是人类腿脚的延伸——使人们走得更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使人们看得更清楚,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使人们算的更快......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

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确实如此,每当觉得无所事事的时候,看看大家的文章,或者动动手写写与工作无关的程序,吸收营养,不管是经济、历史、传记、管理、经营还是其他等等。——我的理由是:不知道它现在有什么用,但一定会有发挥作用的时候。有很多例子在自己身上不断应验。


“拒绝学习”的例子。我曾多次劝我的一个朋友花20分钟学习一下命令行下的批处理方法,未果。他拒绝的理由是:“现在谁还用命令行啊?早就是可视化操作系统的时代了!” 我曾经多次劝我的另一个朋友花10分钟学习一下Google通配符的使用,未果。她说“不用那东西也一样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啊!”

我曾替他们着急,可是后来却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未果,说明,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真的没有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大家的知识背景不同,所能看到的视野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总之,价值观不同。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中技能多简单、多普遍,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的欲望就会像发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其实,那些拒绝学习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把“学习”两个字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管理时间”、“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十几分钟学习而导致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连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没有过好。

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不学习是多么的可悲!


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造成的。 不夸张的讲,目前几乎所有关于沟通技巧的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都没有真正说到点子上。 这种知识和信息传递中的问题,不是仅仅通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可以轻松、彻底地解决的。

尽管“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确实是很有用也很难掌握的技巧,可当我们面对(或者说“背对”可能更准确一些)“站在双方立场都无法考虑到的问题”时呢? 尽管这时我们甚至可能不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种问题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往往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所有教育失败的症结也在于此。在人们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时候,困难大都来自如何正确地理解“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如何正确理解”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对我来说是个难题,对于我来说,现有经验=对,与现有经验相悖=错,除非能证明这个相悖的知识确实是对的,我才能接受。可是,在我不轻易放弃现有经验的情况下,怎么证明?(但不要忘了我是讲道理的)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我们认真对待它开始的。它就像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就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这时,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你太有才了!” 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因为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相关资源在互联网上分布广泛、极易获得,而且优秀的资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英语,这又顺带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是一举两得。

//借用某人的一句话,程序员的语言只有英语,不服来辩。同时,作为一个可以改变生活,梦想改变世界的程序员,对这职业感到深深自豪。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生活方式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为之奇怪并慨叹,“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脑子不用跟没脑子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上相当于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数,那么他是强的;如果是负数,那么他是弱的。所有人的起点都是负数。但凡是人,都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这个算式的结果变成正数。并且无论是谁、无论这个人有多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等于零,恐惧却永远大于零。

//人贵自知,勇气需要积累。


之所以在遇到尴尬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后悔),是因为太多人早就朴素地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

//哈佛校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你珍惜今天了吗?


读书,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随意翻同样有益——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只不过因为很多人因为片面而又肤浅地理解“人生应该有目标”而失去了这些机会。

//观察,阅读,思考,总结,是提升自我的“捷径”。知识是眼界之基石。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过”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用功”是一种坚持,一种质朴的力量,它可以使人抛开一切杂念,享受心灵的宁静。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的说,是大量的投入。

//策略中还包含一项重要的内容:专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万万不行的。而重复,也不是指简单的机械性重复,而是经过归纳总结的螺旋式上升。如果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的过程中,没有缩短时间,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而缩短时间的过程,就是找到方法,并不断优化。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每天成长一点点,时间会给出答案。不信?回头看看。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我越来越相信,所谓的“运气好”,本质上是自身能力以及对周围控制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己避免处于不确定因素中,以至于失去控制,听天由命,这本身就是获得“好运气”的必要条件。


“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这些公认为优秀的人,往往并不“低调”,也不“平易近人”。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们无意去惹恼那些在他们看来“平庸”的人,只不过他们无形中有这样的体会:与这些人交流,沟通成本太高。这些人当中不多见的那些心态平和者,一般都是经历了波折,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保护自己。他们发现,有些误会根本没机会解释。于是,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懒得解释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 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第二,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 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从这个层面上讲,的确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会拥有有效的人脉。

而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这也体现了常言说的“事多故人离”。

//还记得那个公式吗?幸福=能力-欲望。独立,是立身之本。#不求人格自高#


有些资源很难靠白手起家获得,例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缺可以轻易从零开始积累,例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才华与学识,是一定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一旦开启,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辛苦,说出来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却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来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什么都急于求成,能坚持5年,10年,20年,潜心、专注、努力,凤毛麟角。而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感悟,并不是周围人能够理解的。#人需要信仰#


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如果人脉真像传说中那么重要的话。 其实,我总觉得关于人脉导致成功的传说虚无缥缈,不过是些不明真相的人的臆造出的幻想罢了。

//每天晚上8点至10点——每天的黄金时间,在这个时间做的事情,决定了你的一生。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嘲弄者必被嘲弄——这件事就是一个恶毒的魔咒。另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就是“忘记自己的有点”。很多时候,所谓“谦虚”和“低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优化策略。

//要经常对自己说,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其实你什么都不是。


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上获得更多的乐趣,有些人则会在生活琐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鱼和熊掌缺失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这也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选择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可以一起做两件事情,实际上你已经不可能同时做第三件事情了。

这时候,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那就这也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工作和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享受欢乐——毕竟你是一个正常人。反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满足生活为向导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6.18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工作和学习——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每个人专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少数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专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看那些几天几夜打麻将的人,那些每天除了吸毒什么都不做的人,那些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玩游戏的人就知道了。不过这些都是负面的例子。

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也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并且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无法感知那种需要通过复杂的劳动才可以获得的心灵上的愉悦。

//两种不同的生活导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存在相互转换,目的是使漫长的人生处于良性循环通道中。另外,可以注意到的是,不管是那种导向,都需要去学习,尤其是在当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 很有可能,我们不知不觉就被这个社会抛弃了。我也十分赞同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的观点,即使可以并行做很多事情,那也是短暂的,毕竟能力有限、精力有限。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这足以体现“自知之明”的重要性。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

//我至今依然以为我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在做一个重大的决定前,我会花一定的时间去考察目标的高度,评估自身的能力,以及对周围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即便在外人看来,这个目标不是最高的,但也许是最合理的。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的慢一点。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慢是一种奢侈,快是一种浮躁。不要想法太多却不切实际了,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人生需要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真正的成功者,在关注”开源“的时候,会不吝惜金钱合理地”节流“;在关注”开源“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开源“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可能“物极必反”。

//还记得正弦曲线sin(x)吗?大部分的事情都会有周期,我们也不可能一直得意向上,总会有失意的那一天。我们要做的只是储备能力,前进,向前,期待下一个顶点。不慌,不忙,笃悠悠,按照节奏来。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

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同理,坏习惯也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怕麻烦”就是一种害死人的坏习惯。学习效果差,就是因为“怕麻烦”而造成了疏漏;工作成绩差,也不过是因为“怕麻烦”而偷懒所导致的。

甚至,可以说,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在作关键决策时因为“怕麻烦”而产生了失误......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

//事实上,性格决定命运。坏习惯就像慢性病一样,暂时看起来没什么事,等到并发症来的时候,无药可救。 //当然,很多人不怕死,因为他们无所谓,也不存在对未知的恐惧,觉得得过且过已经不错了。那这日子过的跟动物有啥区别呢?


表情和神态是一个人内心的折射,几十年积累足以是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不俗”,于是,表情跟着“从容”、神态跟着“睿智”。

//所以,与新人接触,第一要看面相。#面相很重要#